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 教育
- 3小时前
- 1123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试题分析及备考启示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试题总体特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以下简称"全国二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试题分析及备考启示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试题总体特点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以下简称"全国二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在继承传统命题思路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备考导向,本次考试涵盖现代文阅读(40分)、古诗文默写(30分)、语言文字运用(30分)、作文(60分)四大板块,总分为150分,试题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文化传承、思辨能力、审美鉴赏等关键维度。
(一)试题结构分析
-
现代文阅读(40分) 包含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文学类文本聚焦当代青年成长主题,实用类文本则涉及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保护,体现"新高考"背景下学科融合的特点。
-
古诗文默写(30分) 新增《诗经·郑风·风雨》选段,占比从15%提升至20%,与《离骚》共同构成"双核心"默写体系,强化传统文化记忆。
-
语言文字运用(30分) 新增"网络热词改写"题型,要求考生在保持原意基础上进行书面化改造,考查语言转化能力。
-
作文(60分) 以"时代精神"为主题,设置"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向思考空间,要求考生在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中建立价值判断。
(二)命题趋势总结
- 文化自信维度强化:古诗文默写新增内容占比达40%,语言运用题涉及传统文化元素12处。
- 思维品质提升:现代文阅读题设置"对比分析""辩证思考"类问题占比达35%。
- 实践能力导向:实用类文本阅读引入"政策解读""方案设计"等真实情境任务。
- 价值引领深化:作文题既包含"改革开放"的时代命题,又要求关注"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
典型试题深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示例】阅读《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保护》,回答问题:
- 结合文本分析AI技术对文物修复的三大作用(12分)
- 作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撰写技术应用建议书(13分)
【命题解析】 该题型突破传统信息提取模式,要求考生:
- 建立"技术特征-文化价值"的对应关系(如三维建模对应历史还原)
- 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可行性建议(技术优势与政策法规结合)
- 注意"分条陈述"与"逻辑递进"的答题规范
【备考策略】 建立"技术原理-文化价值-实践应用"三维知识图谱,重点掌握:
- 数字化保护技术(如3D扫描、VR重现)
- 人工智能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案例
- 文化政策解读框架(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二)古诗文默写(创新突破)《诗经·郑风·风雨》选段(10分)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等诗句的默写成为新考点,体现:
- 诗经选段占比提升至20%
- 注重情感表达而非单纯字词记忆
- 与《离骚》形成"士人精神"呼应
【高频考点统计】 2018-2023年默写考点分布:
- 先秦经典:35%(新增《诗经》后占比达40%)
- 唐宋诗词:28%
- 边塞诗派:15%
- 古典散文:12%
- 文言虚词:6%
(三)作文题(时代精神)原文】"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如何相辅相成?请结合材料与时代背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评分标准】
- 时代性(30%):改革开放四十年重大事件关联度
- 辩证性(25%):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关系论证
- 文化性(20%):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案例
- 创新性(15%):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 表述性(10%):语言规范与文采
【优秀作文特征】
- 结构创新:采用"历史坐标系+现实观照+未来展望"三维结构
- 论证深化:引用"数字敦煌""故宫文创"等典型案例
- 价值升华:提出"科技向善""文化根脉"等核心观点
备考策略与教学建议 (一)构建"三维备考体系"
- 知识维度:建立"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素养"知识网络
- 方法维度:掌握"文本细读-结构分析-批判思维"解题路径
- 实践维度:开展"真题模拟-错题归因-策略优化"闭环训练
(二)重点突破方向
现代文阅读:
- 建立实用类文本"问题链"分析模型(背景-问题-对策-影响)
- 掌握文学类文本"主题-意象-结构"解读法
古诗文默写:
- 开发"关键词记忆法"(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象征体系)
- 实施分题型专项训练(诗歌鉴赏默写、文言文实词默写)
语言文字运用:
- 构建"语用四象限"训练体系(书面语转化、逻辑衔接、语法规范、创新表达)
- 开发"热词改写"模板库(如"内卷→良性竞争""躺平→理性选择")
(三)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文化传承:建立"经典阅读+实践体验"双轨模式
- 每月精读1部传统文化典籍(如《天工开物》《营造法式》)
- 每学期完成1项文化实践项目(如非遗调研、古籍修复体验)
思维发展:实施"思维可视化"训练
- 使用思维导图解构文本结构
- 通过辩论赛提升批判性思维
审美提升:构建"经典鉴赏+创作实践"体系
- 每周分析1幅名画/建筑(如《千里江山图》、应县木塔)
- 每月完成1篇文学评论或微小说创作
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前瞻 (一)2019-2023年命题延续性分析
- 文化维度:古诗文选段持续聚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三大体系
- 思维维度:实用类文本占比稳定在25%-30%,侧重"政策解读""科技伦理"
- 实践维度:语言运用题增加"跨媒介转换"要求(如将短视频脚本改写为新闻稿)
(二)2024年备考重点预测
- 新增考点:元宇宙、生成式AI等科技伦理议题
- 题型创新:"文化现象评析+解决方案设计"复合型题目
- 评分标准:强化"价值判断-逻辑论证-实践转化"三重维度
(三)备考资源建设建议
- 开发"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含AR文物模型、诗词吟诵音频)
- 建立区域性"文化实践基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