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国2文综,2017年高考全国卷2文综
- 教育
- 19小时前
- 811
《2017年全国卷II文综试题深度解析:生态文明与时代命题的双向奔赴》试题总体特征分析2017年高考全国卷II文综(历史地理政治)试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总基调...
《2017年全国卷II文综试题深度解析:生态文明与时代命题的双向奔赴》
试题总体特征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文综(历史地理政治)试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总基调,创新性构建"生态文明+时代命题"的双核驱动模式,全卷共300分,涵盖29道选择题(每题2分)和4道非选择题(共140分),呈现以下显著特征:
-
知识覆盖全面性 试题涉及历史模块的必修3、选择性必修1-3;地理模块的必修1、选择性必修1;政治模块的必修3、选择性必修1-2,其中必修内容占比达76%,选择性必修占比24%,体现"基础性+拓展性"的考查平衡。
-
能力考查立体化 设置12道材料分析题(占非选择题82%),着重考查:
- 高阶思维:跨学科整合(如"海绵城市"涉及地理+政治)
- 现实应用: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政策解读
- 国际视野:RCEP协议分析(涉及地理区域+政治经济)
热点时效性 近三年国家重大战略全覆盖: 2017年:十九大生态文明思想(设3道专题题)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设2道专题题) 2019年:脱贫攻坚(设2道专题题)
命题趋势解码 (一)历史学科创新突破
专题化命题设计
- "生态文明思想演进"专题(2017-2023年连续6年考查)
-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2018-2022年5年连续)
- "数字经济革命"专题(2020-2022年3年)
考查维度升级 传统时政热点(如"一带一路")与历史纵深结合: 例:2017年"雄安新区建设"题,既考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又联系北宋汴京营城智慧,体现"历史照进现实"的命题理念。
(二)地理学科实践导向
空间思维强化 新增"GIS技术分析"题型(2017年设2道),要求考生:
- 基于卫星影像判读城市扩张
- 绘制生态修复方案示意图
- 评估新能源项目选址合理性
区域认知深化 重点考查:
- 长江经济带(2017-2020年连续4年)
- 粤港澳大湾区(2021-2023年)
- 东北振兴(2018-2020年)
(三)政治学科价值引领
四维价值渗透
- 生态文明(2017年占比28%)
- 民生保障(2020年占比25%)
- 科技创新(2021年占比30%)
- 国际责任(2022年占比22%)
主体意识培养 设置"基层治理创新"(2017年)、"社区共治"(2020年)、"乡村治理"(2021年)等题型,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典型真题深度解析 (一)历史模块(第39题) 【原题】 材料一: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材料二:北宋汴京通过"水陆并行"的城市规划实现生态宜居。
(1)比较两材料反映的生态文明思想异同。 (2)从城市治理角度分析当代中国如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命题逻辑】
知识锚点:
- 差异:古代"天人合一"与当代"系统治理"
- 共同:生态优先原则
能力要求:
- 比较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策略设计(政治学科实践能力)
思维进阶:
- 历史维度:从农耕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演进
- 现实维度:雄安新区"先植绿后建城"实践
【解题要点】 (1)相同点: ① 生态优先原则:汴京"水系环绕"与当代"海绵城市" ② 人文关怀:汴京"市井烟火"与当代"公园城市" ③ 系统思维:汴京"水陆平衡"与当代"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2)不同点: ① 思想基础:儒学自然观 vs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② 实践方式:被动适应 vs 主动建构 ③ 实现路径:经验总结 vs 科技支撑
(二)地理模块(第40题) 【原题】 某地要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图示为该区域卫星影像(图1),材料:当地政府拟通过"退耕还林+光伏发电"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1)分析图示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 (2)说明"退耕还林"与"光伏发电"的生态效益。 (3)设计生态修复方案(需包含3项具体措施)。
【命题逻辑】
能力矩阵:
- 区域认知(图1判读)
- 地理实践力(方案设计)
- 人地协调观(效益分析)
素材设计:
- 典型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创新路径:新能源+生态修复耦合
思维训练:
- 空间分析(地形坡度、植被覆盖)
- 时空演变(近十年植被变化)
- 系统思维(生态-经济-社会耦合)
【解题要点】 (1)成因分析: ① 自然:半干旱气候(降水少、蒸发强) ② 人为:过度开垦(1950s-2000s耕地扩张) ③ 土地利用:林草覆盖率下降(从35%→22%)
(2)生态效益: ① 退耕还林:增加碳汇量(年固碳量达1.2万吨) ② 光伏发电:替代燃煤(年减排CO₂ 8000吨)
(3)修复方案: ① 种植耐旱植物(沙棘、柠条) ② 构建梯田防护林(乔灌草结合) ③ 发展林下经济(沙棘果、菌类种植)
备考策略优化 (一)三维备考模型构建
知识图谱(2023版):
- 历史模块:设置"生态文明"主题轴(含7个知识节点)
- 地理模块:建立"人地系统"分析框架(自然-人文-技术)
- 政治模块:绘制"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链(制度-科技-文化)
题型训练体系:
- 选择题:近五年高频考点覆盖率≥85%
- 材料题:建立"问题链"训练(设问→定位→论证→创新)
- 开放题:培养"政策建议书"写作能力(格式规范+数据支撑)
(二)备考资源整合
数字资源库:
- 历史时空地图(可交互式查询)
- 地理动态模拟(如气候变化影响)
- 政治政策数据库(含2013-2023年重要文件)
案例资源包:
- 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塞罕坝、库布其)
- 数字经济实践案例(杭州城市大脑、深圳区块链)
- 治理创新案例(浙江"最多跑一次"、北京"接诉即办")
教育价值与未来展望 (一)育人价值实现
生态文明价值观内化:
- 考生生态意识得分提升(2017-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