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年高考山东文综,2017年山东文综高考卷

2017年高考山东文综,2017年山东文综高考卷

2017年山东高考文综卷分析: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2017年山东高考文综考试概况2017年山东高考文综考试于6月9日举行,包含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每科100分,总分30...

2017年山东高考文综卷分析: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

2017年山东高考文综考试概况 2017年山东高考文综考试于6月9日举行,包含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每科100分,总分300分,此次考试延续了山东高考"3+3"模式(语数外必考+文综/理综选考),文综科目在命题理念、题型设计、内容分布等方面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考试时间与分科设置 山东文综考试时长为150分钟,其中政治、历史、地理各占50分钟,分科设置延续传统,三科均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覆盖中学阶段所有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文综试卷首次采用"全科必考"模式,较2016年新增了地理部分的区域地理模块考查比重。

(二)试卷结构分析

政治学科(100分)

  • 选择题:30题×2分=60分(经济12题,政治10题,文化8题,哲学10题)
  • 材料题:4道(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1道),共40分
  • 时政题:结合2017年"十九大"热点,占比达35%

历史学科(100分)

  • 选择题:30题×2分=60分(中国古代史12题,中国近现代史10题,世界史8题)
  • 材料题:3道(古代1道,近代1道,现代1道),共40分
  • 主题聚焦:改革开放史、中华文明史、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地理学科(100分)

  • 选择题:30题×2分=60分(自然地理12题,人文地理10题,区域地理8题)
  • 材料题:3道(自然灾害1道,区域发展1道,可持续发展1道),共40分
  • 突出特色:首次增加"山东半岛城市群"专题分析

各科命题特点与典型例题解析 (一)政治学科:时政性与思辨性并重

  1. 选择题分布特征 2017年政治选择题中,经济模块占比40%(12题),重点考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2017年重点政策,如第7题涉及"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实施效果分析,第19题聚焦"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2. 材料题创新突破 哲学材料题(第43题)以"人工智能发展"为背景,要求结合矛盾论分析技术伦理问题,典型答题思路: ① 提取材料中"技术双刃剑"的核心矛盾 ② 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理论分析 ③ 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 ④ 提出辩证思维指导下的解决方案

(二)历史学科:时空维度深度融合

专题式命题趋势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第38题)以"敦煌文书研究"为载体,要求梳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考查重点包括:

  • 汉唐时期物质文化交流(如瓷器、丝绸)
  • 唐宋时期制度文化交流(如佛教中国化)
  • 元明清时期文化融合(如伊斯兰建筑本土化)

近现代史命题突破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题(第47题)聚焦"改革开放口述史",通过企业家访谈材料分析制度变迁逻辑,典型考点包括: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性
  •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探索
  • "放管服"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地理学科:区域认知能力导向

  1. 自然地理创新题 第15题以"2017年京津冀暴雨"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链式反应机制,解题要点: ① 气象要素分析(副高位置、暖湿气流) ② 地理过程链:降水→山洪→泥石流 ③ 防灾措施:预警系统、生态修复

  2. 人文地理新视角 区域地理材料题(第52题)解析"胶东半岛新旧动能转换",重点考查:

  • 传统产业升级路径(如莱钢转型)
  • 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如青岛智能家电)
  • 政策支持体系(如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

命题趋势深度解析 (一)知识体系重构特征

学科交叉显著增强 2017年文综试卷中,跨学科交叉题目占比达28%,如:

  • 政治与地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 历史与环境:工业革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地理与政治:"一带一路"倡议的区位优势分析

新旧动能转换贯穿始终 三科共设置17个相关考点,包括:

  • 政治学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题)
  • 历史学科:产业转型升级史(4题)
  • 地理学科:区域协调发展(7题)

(二)能力考查维度升级

材料分析能力要求 2017年材料题平均字数达680字,较2016年增加23%,典型特征:

  • 多源材料整合(政策文件+访谈记录+统计数据)
  • 信息提取复杂度提升(需处理5种以上数据类型)
  • 逻辑链条要求更严密(需建立"现象-本质-影响"分析框架)

批判性思维培养 历史学科新增"历史解释"题型(第55题),要求对"洋务运动评价"进行多维度分析,典型答题结构: ① 厘清历史背景(甲午战败) ② 分析改革措施(自强求富) ③ 评价历史影响(有限成功) ④ 启示当代价值(改革方法论)

(三)时政热点融合创新

重大事件深度嵌入

  • 政治学科:十九大报告新提法(14处)
  • 历史学科: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