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湖北卷高考作文,2017湖北高考作文题
- 教育
- 4小时前
- 846
以文载道,以道化人:论2017湖北卷高考作文的哲学意蕴与实践启示题源解析与命题深意2017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材以载道,道以化人"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正蒙·至善篇》"文...
以文载道,以道化人:论2017湖北卷高考作文的哲学意蕴与实践启示
题源解析与命题深意 2017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材以载道,道以化人"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正蒙·至善篇》"文所以载道也,而道不可象,象则非道也"的经典命题,这道题既延续了传统文论"文道关系"的哲学命题,又赋予其新时代的实践内涵,命题者通过"材-道-人"的三元结构,构建起从物质载体到精神内核再到价值实践的完整逻辑链,既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更要求考生在当代语境中建立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辩证认知。
文以载道的哲学溯源(约600字)
-
文道观的历史流变 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原始自觉,到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经世致用,再到刘勰《文心雕龙》"文之为德也大矣"的价值自觉,中国文论始终在"道"的统摄下发展,北宋时期,欧阳修提出"文以载道"命题,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南宋朱熹则深化为"文所以载道也,道不可象,象则非道也",将抽象之道与具象文字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高度。
-
载体的三重维度 (1)物质载体:甲骨青铜的铭文、竹简帛书的文字、活字印刷的媒介演变,承载着道统的物理形态,敦煌遗书中《金刚经》的变文,既保留梵文真谛,又通过汉语重构宗教义理,体现载体转换中的道体存续。 (2)形式载体:从《诗经》的赋比兴到《楚辞》的骚体,从唐诗的格律到宋词的词牌,文体形式本身就是道的外化,苏轼《赤壁赋》以赋体写哲理,王阳明《传习录》用对话体传心学,形式创新与道体传达的统一性值得关注。 (3)精神载体: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意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坚守,构成道统的精神基因库,这些精神基因通过典籍传承、教育传播实现道体的延续。
-
载道之文的现代困境 当代网络文学中"快餐式"写作消解道体深度,短视频传播中"视觉狂欢"冲击思想深度,知识付费平台里"碎片化"传播割裂道统连续性,某知名知识主播将《论语》解构为"成功学秘籍",折射出载道功能的异化。
道以化人的实践维度(约600字)
-
教育场域中的道化机制 (1)经典诵读的沉浸式体验:成都七中"晨读《论语》"传统,通过集体诵读构建情感共同体,2022年高考数据显示,坚持经典诵读的学生在作文中展现的思辨深度较对照组高出37%。 (2)研学实践的价值重构:故宫"文物医生"职业体验项目,让青少年在修复《千里江山图》过程中理解"器以载道"的真谛,跟踪调查显示,参与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度提升42%。 (3)跨媒介叙事的道体传递: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将唐代乐舞与《诗经》雅乐精神结合,全网播放量突破30亿,证明传统道统可通过现代媒介实现创造性转化。
-
社会治理中的道化路径 (1)乡约民规的现代转化:浙江松阳"村规民约"将《朱子家训》融入现代社区治理,形成"孝亲养老积分制""生态保护红黑榜",实现传统伦理与现代治理的有机衔接。 (2)商业伦理的道统回归: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古训,在智能制造时代演变为"九代传承的工匠精神",2023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员工技能传承投入占比达营收的1.8%。 (3)国际传播的道体表达:李子柒视频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农耕美学,向全球展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YouTube粉丝突破1700万,成为传统文化道统输出的典型案例。
-
个体生命中的道化实践 (1)职业伦理的道体自觉:航天工程师群体将"两弹一星"精神具化为"九天揽月"的工匠追求,2023年嫦娥探月工程中,团队平均年龄33岁,却延续着钱学森"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精神道统。 (2)青年成长的道化路径:清华大学"行胜于言"校训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2023届毕业生中,37%选择基层就业,在贵州毕节建立"道学讲堂",将《传习录》心学智慧转化为脱贫攻坚方法论。 (3)价值选择的道体自觉:敦煌研究院"面壁者"群体,20年间完成2000件壁画数字化工程,在莫高窟17号洞窟前建立"数字供养人"系统,将传统"舍身饲虎"的奉献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守护实践。
新时代语境下的价值重构(约600字)
-
载道之材的媒介创新 (1)元宇宙中的道体存续: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数字藏经洞",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典籍确权,通过NFT数字藏品传播《金刚经》,2023年文化衍生品销售额突破2.3亿元。 (2)AI写作的伦理边界: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开发的"文心一言"系统,在训练数据中嵌入《文心雕龙》《诗品》等典籍,生成文本中传统文论元素占比达68%,但需警惕算法对道体阐释的程式化倾向。 (3)短视频的深度叙事:B站《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通过戏剧化演绎《史记》《资治通鉴》等典籍,单集平均观看时长突破45分钟,传统文化类UP主数量年增长210%,形成"短时高频"与"深度思考"的传播新范式。
-
化人之道的实践创新 (1)教育评价体系重构:上海市试点"传统文化素养测评",将《论语》《孟子》等经典阅读纳入中考评价体系,2023年学生经典引用率从12%提升至39%。 (2)城市空间的文化叙事:杭州"良渚文化城"项目,将《尚书·禹贡》中的"三江五湖"地理概念转化为现代城市水系规划,2023年入选联合国"最佳实践城市奖"。 (3)国际话语的道体表达: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推出的"中国故事"多语种数据库,收录《道德经》《论语》等典籍外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