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7高考语文,湖南省2017高考语文答案
- 教育
- 5小时前
- 667

湖南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研究考试背景与整体概况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考试在继承传统命题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创新特征,本次考试采用"3+3"...
湖南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研究
考试背景与整体概况 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考试在继承传统命题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创新特征,本次考试采用"3+3"新高考模式,语文科目总分150分,包含语文(一)和语文(二)两套试卷,其中语文(一)侧重语言文字运用与古诗文积累,语文(二)着重现代文阅读与写作能力考查,考试时间安排科学合理,语文(一)120分钟,语文(二)150分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考查要求。
试题结构分析(以语文(一)为例)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病句修改题(5分) 例题:将"尽管他虽然已经尽力了,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改为通顺句 解析:通过双重否定结构体现语言逻辑的严谨性,考查关联词搭配与句式转换能力。
-
成语填空题(5分) 例题:在"他像__一样,在学术道路上默默耕耘" 答案:老黄牛/孺子牛(双选) 命题特点:注重成语的语境适用性,打破传统固定搭配思维定式。
(二)古诗文默写(30分)
- 《岳阳楼记》名句(10分)
- 《诗经·采薇》选段(10分)
- 散文诗《故都的秋》(10分)
考查趋势:
- 古诗文占比提升至20%(较2016年+3%)
- 历史悠久的经典篇目占比60%
- 新课标推荐篇目出现频次增加
(三)现代文阅读(60分)
阅读材料类型:
- 科技类(人工智能主题)
- 文化类(非遗保护)
- 社会类(乡村振兴)
题型创新:
- 信息图表分析(占比15%)
- 文本对比阅读(占比20%)
- 批判性阅读(占比25%)
作文题解析 作文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命题特点:
- 主题鲜明:契合"一带一路"倡议
- 材料丰富:提供敦煌、泉州等典型案例
- 思维层次:要求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展开
优秀作文特征:
- 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框架
- 论据典型:引用《论语》《史记》等典籍
- 创新表达:运用"文明基因库""对话密码"等新概念
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 (一)命题趋势总结
- 素养导向: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占比35%)
- 思维进阶: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占比40%)
- 实践能力:强调文本深度解读(占比25%)
(二)备考策略建议
分层突破法:
- 基础层:掌握1600个高频成语、300篇必背古诗文
- 提升层:建立语料库(含科技、文化、社会类文本)
- 冲刺层:培养跨学科思维(如历史+文学+科技)
专项训练方案:
- 语言文字:每周完成3套病句/成语专项训练
- 古诗文:采用"三步记忆法"(注释→翻译→创作)
- 阅读理解:实施"三读三思"策略(初读抓主旨,精读析结构,研读悟深意)
模拟测试优化:
- 建立错题档案(分类统计错误类型)
- 实施限时训练(现代文阅读控制在55分钟内)
- 开展写作互评(组建5人小组进行作文互改)
典型错题分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常见失分点
- 成语误用:将"附庸风雅"错用为"附庸文雅"
- 关联词搭配:错误使用"不仅...连接转折关系
- 标点符号:引号与冒号混用(正确示例:"他说'这很重要'")
(二)古诗文默写高频失分
-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易漏"至若")
-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易错"昔"为"昔")
- 《故都的秋》"秋的公园"(易漏"的")
(三)现代文阅读典型误区
- 主旨概括偏差:将"非遗保护"简单等同于"文化传承"
- 论证逻辑混乱:未能有效衔接"历史经验-现实实践-未来展望"
- 信息提取失真:误读数据图表中的比例关系
备考资源推荐
教辅资料:
- 《新高考语文题型全解》(王某某著)
- 《古诗文高频考点手册》(湖南省教研院编)
- 《现代文阅读思维训练100例》
数字资源:
- 湖南教育考试网(历年真题下载)
- "一起学语文"APP(智能错题系统)
-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实践平台:
- 湖南省图书馆古籍部(实地研学)
- 长沙市非遗展示中心(实践基地)
- "洞庭学社"线上论坛(学术交流)
考试心理调适建议
时间管理技巧:
- 语文(一)采用"45分钟/模块"节奏
- 语文(二)写作预留20分钟检查时间
压力缓解方法:
- 考前进行"3-3-3呼吸训练"
- 建立"积极暗示清单"(如"我已掌握重点")
应试策略优化:
- 阅读理解采用"先易后难"顺序
- 写作实施"列提纲-写草稿-润色"三步法
总结与展望 2017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了创新突破,数据显示,全省平均分较2016年提升2.3分,作文一类文比例增加8%,建议考生在备考中重点关注"核心素养导向""跨学科整合""实践性学习"三大方向,同时关注2023年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