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全国2试卷,2017高考语文全国二卷答案
- 教育
- 6小时前
- 811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II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逻辑与能力提升路径》命题总览与时代特征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乙卷)作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重要...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II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逻辑与能力提升路径》
命题总览与时代特征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乙卷)作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重要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考查导向,在继承传统命题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全卷共29道题,涵盖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0分)、语言文字运用(30分)、作文(60分)四大板块,总分150分,试题内容紧密围绕"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四大核心素养展开,既体现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精准落实,又彰显新时代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一)命题趋势分析
- 文化自信的渗透性体现:试卷中传统文化元素占比达42%,涉及《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文献,以及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现实议题。
- 思维深度的层级化考查:通过设问梯度(如"简要概括""分析原因""评价影响")实现思维进阶,现代文阅读中逻辑推理类题目占比提升至35%。
- 实践能力的情境化呈现:语言文字运用题中70%的情境设置与考生生活经验相关,如网络用语辨析、信息图表解读等。
- 作文评价的导向性转变:材料作文占比100%,主题聚焦"文化传承""价值选择""创新思维"等时代命题,强化思辨性表达要求。
现代文阅读试题深度解构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8分)
- 题型分布:信息整合(3分)+主旨概括(5分)+分析评价(10分)
- 考点突破:
- 信息筛选:要求在4篇不同文体文本中提取关键数据(如人口老龄化比例、文化消费趋势)
- 逻辑推理:通过"老年教育投入占比变化"推导政策调整动因
- 价值判断:对"数字阅读冲击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分析
- 能力培养启示:
- 构建"文本-问题-数据"三维对应表
- 训练"论点-论据-论证"逆向推导法
- 建立"宏观趋势-微观案例"分析框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5分)
- 题材选择:当代青年成长主题,通过"独居青年""职场焦虑"等现实议题引发共鸣
- 艺术特色解析:
- 蒙太奇叙事:将书信、日记、访谈等多重文本交织
- 隐喻系统:用"植物标本"象征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希望
- 思维考查重点:
- 文学形象的多维度解读(如"林晓阳"的代际特征)
- 叙事视角的转换分析(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转换逻辑)
- 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象征、反讽、对比等)
古诗文阅读的命题创新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文本选择:《史记·货殖列传》选段,突破常规史传文,考查经济思想
- 知识要点:
- 通假字:"赀之"(资财)、"致千金"(达到)
- 实词积累:"陶朱公""子贡"等历史人物
- 特殊句式:"此其所以大过人者"倒装结构
- 思维进阶:
- 文本主旨的辩证理解(经济思想与儒家伦理的关联)
- 历史语境还原(汉武帝时期商业政策背景)
- 思想现代转化("富好行其德"的当代启示)
(二)古诗文默写(11分)
- 考点分布:
- 必背64篇(占70%)
- 选考名句(30%)
- 文言虚词(10%)
- 难点突破:
- 《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断句规范
- 《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的意象解读
-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修辞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图谱 (一)病句修改(5分)
- 常见类型:
- 成分残缺("通过努力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 逻辑混乱("尽管下雨但比赛照常进行")
- 语义重复("亲自亲自指导")
- 解题策略:
- "三遍阅读法"(通读-定位-修正)
- "成分分析法"(主谓宾补定状补)
- "语境验证法"(前后文逻辑自洽)
(二)成语运用(6分)
- 易错点:
- 感情色彩误用("附庸风雅"与"附庸文雅")
- 成分搭配不当("不以为然"误作"不以为然者")
- 语境错位("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的细微差别)
- 训练方法:
- 建立四象限分类表(褒义/贬义、书面语/口语、常用/生僻)
- 设计语境模拟题(如"他建议持...态度")
(三)关联词填空(5分)
- 高频考点:
因果关系("不仅...更" "既然...就") -转折关系("") -并列关系("..)
- 排除干扰项技巧:
- 代词指代分析("这"指代前文还是后文)
- 逻辑链条验证(前后句是否形成递进或对比)
作文命题的深层解析 (一)材料作文(60分)
- 主题聚焦:"说"与"做"的辩证关系
- 材料结构:
- 正反案例:王阳明格竹(实践)VS 张载"为天地立心"(理念)
- 历史维度:从孔子"听其言观其行"到朱熹"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