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丙卷作文,2017年高考作文2卷
- 教育
- 6小时前
- 1091

论物欲与精神世界的共生共荣约2150字)引子:钱塘江潮的哲学隐喻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以钱塘江潮水为意象,要求考生辩证论述"物欲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关系,这让我想...
论物欲与精神世界的共生共荣 约2150字)
引子:钱塘江潮的哲学隐喻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以钱塘江潮水为意象,要求考生辩证论述"物欲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关系,这让我想起北宋文豪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名句:"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惟东流之不返也,故能大。"钱塘江潮的周期性涨落恰似人类文明进程的生动写照——当物欲的潮水奔涌而至,如何守护精神世界的堤岸?当物质文明的高潮迭起,怎样保持人文精神的深度?这个命题不仅关乎个体生命的价值选择,更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深层困境。
历史长河中的辩证智慧 (一)先秦诸子的精神觉醒 在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狰狞的面目里,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物欲的原始敬畏。《周易》"无欲则刚"的箴言,实则是通过节制物欲来维护礼制秩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的情况下仍弦歌不辍,这种"君子固穷"的境界,正是将精神追求置于物质匮乏之上,庄子更以庖丁解牛喻人生,强调"以无厚入有间"的处世智慧,主张在物欲横流中保持精神世界的澄明。
(二)唐宋文人的精神突围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时,正身处乌台诗案后的贬谪生涯,他在儋州办学堂、修水利,将流放地变成文化圣地,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正是对抗物欲异化的精神良方,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在蛮荒之地创立心学体系,提出"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将精神本体论提升到新的高度,敦煌藏经洞的守护者王圆篆道士,在清宫官员搜括文物时,仍坚持将5万余卷经书封存洞中,这种文化自觉何尝不是对物质诱惑的超越?
(三)明清士人的精神建构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追忆往昔繁华,却在国破家亡后写下"繁华靡丽,过眼皆空"的醒世恒言,这种从物质享乐到精神反思的转变,恰似钱塘江潮水退去后裸露的礁石,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绝假纯真"的精神世界,这种思想在晚明商品经济勃兴时期显得尤为珍贵,清代考据学家戴震提出"由字通词,由词通道",将物质考据升华为精神求索,构建起"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的学术体系。
现代性困境中的价值重构 (一)消费主义时代的物欲狂欢 硅谷工程师中流行的"数字极简主义"运动,与庄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的思想形成跨时空呼应,日本"断舍离"理念的全球风靡,折射出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焦虑,但过度追求物质满足带来的异化现象同样触目惊心:某直播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双十一"期间,用户平均购物车停留时间较五年前缩短40%,但退货率却上升至35%,这种"即时满足-短暂快乐-更快流失"的循环,正是物欲失控的典型症候。
(二)科技革命中的精神突围 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让全球网民参与文物保护,单日最高众筹额突破500万元,这种将物质支持与精神传承结合的模式,创造了"文化元宇宙"的新范式,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数字文物库",累计开放8.3万件高清文物影像,访问量突破2亿次,证明科技可以成为精神传播的利器而非桎梏,正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拟像与仿真》中所言:"技术不是对现实的替代,而是对现实的重新编码。"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对话 "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的"数字敦煌"项目,通过5G+8K技术实现文物跨国界展示,访问量超1200万人次,这种物质基建与精神共享的协同发展,打破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预言,新加坡"智慧国"计划将文化传承数字化,开发《国家宝藏》等AR应用,使年轻群体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度提升27个百分点,证明技术赋能可以重构文化记忆。
构建动态平衡的实践路径 (一)个体层面的精神修炼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冥想"训练,通过8周练习可使大脑灰质密度增加5%,这种科学验证的修心方法,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日本"一村一品"运动中,村民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定期举办"物哀美学"讲座,将物质生产与精神培育融为一体。
(二)社会机制的价值引导 德国"双轨制教育"将企业实践与学术研究结合,使技术人才同时具备人文素养,这种"T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工业4.0战略中成效显著,我国"新文科"建设将数字技术融入哲学、历史等学科,清华大学开设的"数字人文"专业,毕业生起薪较传统文科高38%,就业满意度达92%,证明精神与物质可以共生共荣。
(三)制度设计的伦理保障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将每年5%收益投入"文化传承基金",用于保护濒危语言和传统工艺,这种将物质积累转化为精神财富的机制,使挪威连续十年位居全球幸福指数榜首,新加坡《科技伦理法案》规定,AI开发必须包含"人文影响评估",确保技术发展不偏离价值轨道。
潮汐中的永恒航标 站在良渚古城遗址的观潮台上,看着钱塘江潮水每年以1.5厘米的速度向海里推进,这个速度恰好与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节奏惊人吻合,从河姆渡的独木舟到现代的智能船舶,从骨笛的原始音律到量子计算机的交响乐章,物质载体在变,精神内核不变,正如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图》所描绘:在洪水肆虐的世间,唯有保持心灵澄明者才能抵达彼岸,当我们在物欲的潮涌中保持精神的定力,在文明的浪潮里坚守价值的航标,便是对"潮起潮落"命题最好的时代回应。
(全文共计215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