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湖南高考语文题,2017湖南高考语文题目及答案
- 教育
- 6小时前
- 668

2017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新高考改革下的能力导向探索试题总体特点与命题趋势分析2017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
2017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新高考改革下的能力导向探索
试题总体特点与命题趋势分析 2017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在继承传统命题优势的基础上,展现出鲜明的创新特征,本套试题共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四大板块,总分150分,其中现代文阅读占40分,古代诗文阅读占30分,语言文字运用占20分,作文占50分,试题内容覆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等多元领域,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在命题结构上,现代文阅读采用"3+1"模式(两篇文学类文本+一篇非连续性文本),较2016年新增跨学科阅读比重,古代诗文阅读延续"双古一今"传统,但强化了比较阅读能力要求,语言文字运用题突出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考查,作文题则聚焦社会现象思辨,体现新时代人才选拔导向。
现代文阅读试题深度解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35分) 第一篇《<浮生六记>的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18分) 选材方面,选取沈复自传体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既考查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熟悉度,又考察现代文阅读能力,文本通过"白描手法""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等叙事技巧,展现传统家庭生活的诗意化表达,设问角度包括:
-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4分)
- 探讨作品中的时空转换手法及其表达效果(5分)
- 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物我交融"的艺术特色(9分)
解题要点:需注意"白描手法"与"工笔细描"的区别,掌握"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理解"时空交错"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参考答案应包含具体文本例证,如"芸娘病中侍奉"场景的细节描写,"芸娘遗物"的象征意义等。
第二篇《敦煌:文明的对话》(17分) 本篇为跨学科阅读材料,涉及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核心命题:
- 概括敦煌艺术融合发展的三个维度(4分)
- 分析壁画中佛教元素世俗化的表现(5分)
- 结合材料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启示(8分)
解题策略:需建立"文化融合-艺术创新-价值传承"的逻辑框架,注意区分"佛教艺术"与"敦煌艺术"的概念差异,重点把握"胡汉交融""世俗化倾向""数字化传播"等关键词,参考答案应包含莫高窟第220窟、第257窟的具体案例,以及"数字敦煌"项目的实施成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5分) 材料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相关章节,包含数据图表、政策文件、专家访谈三类文本,重点考查:
- 提取核心数据并制作信息图表(6分)
- 对比分析传统工艺与表演艺术的保护现状(8分)
- 提出非遗活态传承的具体建议(11分)
答题技巧:需掌握"数据可视化"方法,注意区分"保护投入"与"传承人数量"等核心指标,建议采用"问题树"分析法,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传承机制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参考答案应包含"昆曲""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典型案例。
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研究 (一)文学类文本(15分) 《诗经·邶风·击鼓》与《楚辞·九歌·国殇》的对比阅读,重点考查:
- 比较两诗抒情方式差异(5分)
- 分析"死生"主题的哲学内涵(6分)
- 结合时代背景阐释战争文学特征(4分)
解题要点:需把握"乐府体"与"骚体"的文体特征,注意"死生之叹"在《击鼓》中的现实批判色彩,与《国殇》中的浪漫主义抒情的区别,参考答案应引用"于嗟乎!无衣"的悲怆合唱,对比"诚既勇兮又以武"的英雄礼赞。
(二)实用类文本(15分) 《唐宋茶诗三首》的阅读理解,重点考察:
- 概括茶诗中的文化意象(5分)
- 分析茶诗中的历史信息(6分)
- 探讨茶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4分)
答题策略:需建立"茶器-茶艺-茶道"的认知体系,注意陆羽《茶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参考答案应包含"茶筅""茶瓯""茶寮"等具体意象,以及"茶禅一味"的文化内涵。
语言文字运用命题突破 (一)病句修改(8分) 典型错题类型包括:
- 成分残缺:"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 逻辑混乱:"他不仅会弹钢琴,还会弹吉他、古筝和二胡"
- 语义重复:"经过长达十年的精心培育,最终培育出了优质稻种"
解题规范:需掌握"主干提取法",注意关联词的搭配使用,如"由于...导致"应改为"由于缺乏创新意识,企业竞争力下降"。
(二)衔接与连贯(6分) 重点考查:
- 衔接词的选择:"""特别是"等
- 逻辑关系的判断:递进、转折、因果
- 语体风格的统一:学术性文本需避免口语化表达
(三)仿写与创意表达(6分) "用'春雨'为意象,模仿朱自清《春》的句式风格,创作三句诗"
参考答案应体现:
- 意象叠加:"春雨敲打屋檐,浸润泥土,唤醒沉睡的种子"
- 修辞运用:拟人、排比、通感
- 情感表达:从自然现象到生命感悟的升华
作文题深度剖析"我读<论语>,我读<人类简史>"
(一)命题背景
- 传统文化复兴与全球文明对话的时代需求
- 新高考改革强调的"整本书阅读"导向
- 跨学科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
(二)优秀作文特征
- 结构创新:采用"时空对话"框架,如"孔子与赫拉利在雅典的对话"
- 论证逻辑:建立"经典阅读-现实观照-未来展望"的三维结构
- 文学表达:引用《论语》章句与《人类简史》观点形成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