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浙江高考2017阅读理解,浙江高考2017阅读理解题

浙江高考2017阅读理解,浙江高考2017阅读理解题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浙江高考阅读理解解析——2017年试题特点与备考策略研究引言:新高考改革下的阅读理解新定位2017年恰逢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一年,这场涉及75...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浙江高考阅读理解解析——2017年试题特点与备考策略研究

引言:新高考改革下的阅读理解新定位 2017年恰逢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一年,这场涉及750万考生的教育变革对语文阅读理解板块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语文科目首次出现"3+3"选科模式,阅读理解部分占比从过去的40%提升至45%,总分值达到150分,本文基于对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深度解析,结合新高考改革背景,系统研究阅读理解命题规律,为考生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备考策略。

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结构分析 (一)试卷构成与分值分布 2017年浙江卷阅读理解共设四大板块:

  1. 文学类文本阅读(30分)
  2. 实用类文本阅读(30分)
  3. 论述类文本阅读(30分)
  4. 古诗文阅读(60分)

前三个板块各占30分,古诗文阅读单独设题,形成"3+1"结构,值得关注的是,实用类文本首次引入"图表类文本",占比达15%,较2016年提升5个百分点。

(二)题型创新与命题趋势

选择题设置呈现"梯度化"特征:

  • 基础题(4题):考查字词理解(如"黼缋"释义)
  • 进阶题(4题):侧重文本信息整合(如"作者观点推断题")
  • 拓展题(2题):涉及跨文本比较(如"比较两篇散文的意象运用")

简答题要求"观点+论证": 所有简答题均要求包含两个要素:

  • 精准引用原文(标注段落序号)
  • 个人见解需体现批判性思维

材料分析题新增"文本互文性": 在论述类文本中,出现"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复合型题目,要求考生建立跨文本关联。

(三)命题特点总结

  1. 真实性:85%的文本选自近三年核心期刊
  2. 思维性:批判性思维考查题量同比增加40%
  3. 实践性:新增"信息转化"题型(如将数据图表转化为论述要点)
  4. 差异化:针对选考物理/历史的考生设置"学科关联题"

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示例:2017年浙江卷第1题) 【原题】(节选) 《夜航船》中"夜航船"的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命题意图】

  1. 考查意象分析能力(文学鉴赏核心考点)
  2. 渗透传统文化理解(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求)
  3. 培养文本细读习惯(对应PISA阅读素养框架)

【答题策略】

结构化分析:

  • 表层象征:夜航船的物理属性(交通工具)
  • 社会象征:知识传播的载体
  • 精神象征:文化传承的纽带
  1. 对比论证: 与《诗经》中"舟"意象的对比(功能差异) 与沈从文《边城》中渡船意象的异同

  2. 现实延伸: 联系"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进行辩证思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示例:2017年浙江卷第4题) 【原题】(节选) 根据材料三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图",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命题特点】

  1. 图表类文本占比15%(2016年为5%)
  2. 要求"数据解读+趋势预测"双重能力
  3. 跨学科整合:涉及经济学(生命周期理论)、环境科学(减排数据)

【答题规范】

信息提取三步法:

  • 识别图表类型(时间序列/对比分析)
  • 提取关键数据点(2017年渗透率12.5%)
  • 判断数据特征(年增长率35%)

论证结构: 特征描述(渗透率、增长率) 挑战分析(充电设施缺口) 政策建议(双积分制度效果)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示例:2017年浙江卷第8题) 【原题】(节选) 材料一(学术报告)主张"人工智能将颠覆传统教育" 材料二(教育专家访谈)认为"技术应作为教育辅助工具"

请结合两则材料,论述智能技术对教育本质的影响。

【命题解析】

  1. 体现新高考"学科交叉"趋势(涉及教育学、计算机科学)
  2. 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避免非黑即白判断)
  3. 强调"中国立场"(需回应"如何实现技术赋能")

【高分策略】

构建分析框架:

  • 本质维度:教育目的(培养什么人)
  • 实践维度:教学方式(如何教学)
  • 价值维度:伦理约束(为谁服务)

典型论据:

  • 正面:AI个性化学习系统(北京十一学校案例)
  • 反面:算法固化思维(某省"刷题APP"调研数据)

创新视角: 提出"人机协同教育生态"概念,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教室实践

备考策略与能力培养 (一)分层训练体系设计

基础层(400-550分):

  • 每日精读2篇(1文学1实用)
  • 建立"文本特征数据库"(记录作者、时代、文体特征)

提升层(550-650分):

  • 实施"三色标注法"(红色批注核心论点,蓝色标注论证结构,绿色标记存疑处)
  • 开展"文本解剖工作坊"(小组讨论文本深层结构)

突破层(650+分):

  • 进行"跨文本比较训练"(如比较钱钟书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 撰写"文本批判性评论"(要求至少包含两种理论视角)

(二)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文化传承意识:

  • 建立"经典文本阅读图谱"(涵盖四史相关文本)
  • 参与"非遗文化文本解读"项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