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高考数理答案,2017年高考理科数学答案

2017高考数理答案,2017年高考理科数学答案

2017高考数学(理/文)与物理试题深度解析及备考启示2017年高考数理考试概况2017年全国高考数学(理/文)及物理试卷在命题思路上呈现出"稳中求变"的特点,全国卷覆...

2017高考数学(理/文)与物理试题深度解析及备考启示

2017年高考数理考试概况 2017年全国高考数学(理/文)及物理试卷在命题思路上呈现出"稳中求变"的特点,全国卷覆盖31个省份,其中数学(理)满分150分,物理满分100分,两科合计占高考总分的30%,从全国平均分来看,数学(理)约为116分,物理约为78分,与历年数据相比波动幅度控制在±3分区间。

(一)数学试卷结构分析

题型分布特征

  • 选择题(40分):8道单选题(每题5分)+4道多选题(每题5分)
  • 填空题(30分):4道常规填空题(每题5分)+2道创新填空题(每题10分)
  • 解答题(80分):导数(20分)+立体几何(20分)+概率统计(20分)+压轴题(20分)

难度系数统计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数据,数学(理)试卷难度系数为0.532,区分度为0.68,标准差12.4。

  • 选择题平均分率:前8题(单选)82.3% vs 后4题(多选)64.1%
  • 填空题难度梯度:5-8题(常规)75.6% vs 9-10题(创新)52.3%
  • 解答题完成度:导数(68%)、立体几何(75%)、概率统计(82%)、压轴题(39%)

(二)物理试卷核心特点

模块构成(满分100分)

  • 选择题(40分):6道单选题(每题6.67分)
  • 填空题(30分):4道常规填空(每题7.5分)+1道实验设计(15分)
  • 解答题(30分):力学(12分)+电磁学(8分)+热学(4分)+综合(6分)

命题趋势

  • 实验题占比提升至15%(2016年为12%)
  • 新定义物理量出现频率增加(如2017年"磁通密度梯度"概念)
  • 跨模块综合题难度系数0.38(近五年最高)

数学试题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典型命题策略

  1. 首题陷阱设计 例:第1题(函数定义域问题)设置"忽略分母零点"和"未考虑根号非负"双重陷阱,正确率仅58.2%,解析发现,近三年该题型错误率呈下降趋势,但2017年通过增加"复合函数嵌套"元素使难度提升。

  2. 多选创新突破 第7题(数列与不等式)首次将"分式不等式与递推关系结合",要求考生同时处理:

  • 数列通项a_n= Sn - S{n-1}
  • 分式不等式(1+a_n)/(1-a_n)≥1/2^{n}
  • 证明数列单调性 该题平均得分率61.3%,成为当年区分度最高的选择题。

(二)填空题能力考查

空间向量应用 第9题(立体几何)要求计算三棱锥体积比,需完成:

  • 建立坐标系确定向量坐标
  • 计算向量叉乘得到面积
  • 应用混合积求体积 解题路径有3种等效解法,但约23%考生因坐标系建立失误导致全错。

新型概率模型 第10题(几何概率)引入"不规则图形覆盖"问题,将传统圆形概率拓展为:

  • 构建坐标系确定区域边界
  • 建立参数方程描述运动轨迹
  • 计算交集区域面积占比 该题创新性体现在将动态几何与概率结合,正确率仅49.8%。

(三)解答题突破方向

导数压轴题新特征 2017年导数题(第19题)呈现三大创新:

  • 构造三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图像交点问题
  • 联立方程组求解参数范围
  • 应用导数证明不等式链 解题关键在于建立"函数零点分布"与"参数约束"的对应关系,约35%考生因参数讨论不全面失分。

立体几何解法革新 第18题(空间几何)突破传统建系模式,要求:

  • 证明异面直线所成角公式
  • 构造辅助平面分割三棱锥
  • 应用体积比转化证明线面平行 该题成功引导解题路径从"计算导向"转向"证明导向",体现数学思维本质。

物理试题核心考点 (一)力学模块深度解析

动量守恒新情境 第20题(碰撞问题)设置"磁悬浮列车碰撞"场景,要求:

  • 建立动量守恒方程
  • 计算恢复系数
  • 分析能量损失分布 该题将传统碰撞问题与电磁现象结合,正确率61.5%,成为力学模块区分度最高题目。

刚体平衡创新命题 第21题(杠杆系统)首次出现"复合杠杆"问题,需同时处理:

  • 力矩平衡方程
  • 质心位置计算
  • 材料力学强度条件 解题过程中约28%考生因忽略系统质心计算导致错误。

(二)电磁学命题突破

静电场与磁场交叉 第23题(电磁复合场)构建"等量同种电荷+均匀磁场"复合场域,要求:

  • 求解粒子运动轨迹
  • 分析能量转化关系
  • 计算运动周期 该题创新点在于场叠加原理的实际应用,正确率仅47.2%。

电路设计新要求 第24题(实验设计)要求设计测量非线性元件参数的电路,需完成:

  • 确定电压电流关系类型
  • 选择合适测量仪器
  • 设计数据采集方案 该题首次将实验设计与电路分析结合,平均得分率58.9%。

解题策略与备考建议 (一)数学学科突破路径

选择题提速技巧

  • 建立常见题型"解题树"
  • 掌握多选题"排除法"与"特值法"
  • 实践"选项代入法"验证

填空题规范训练

  • 制定"三步检查法"(单位检查、极值验证、边界检验)
  • 建立常见错误案例库
  • 开展限时填空训练(建议每题≤3分钟)

(二)物理学科提分策略

实验题解题模板

  • 建立实验设计"四要素"模型(目的→原理→器材→数据处理)
  • 掌握"误差分析三维度"(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人为误差)
  • 练习典型实验方案优化(如多用电流表替代电压表)

综合题解题流程

  • 构建"问题树"分解复杂情境
  • 开发"模型迁移"能力(如将斜面问题转化为等效重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