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3,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3word下载
- 教育
- 8小时前
- 1179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3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创新引言:高考语文改革的里程碑式突破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乙卷)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3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创新
引言:高考语文改革的里程碑式突破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乙卷)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进入新阶段,作为首次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全面融入试题设计的试卷,其命题理念、题型创新与考核效度引发了教育界的持续关注,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该卷试题特点,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考试说明》及近五年全国卷对比研究,揭示其命题规律与备考策略。
试题整体架构分析(2019年卷与2018年卷对比) (一)题型结构优化 2019年卷延续"3+1+2"基础结构,但呈现显著调整:
- 阅读模块占比提升至52%(2018年为48%),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占比从15%增至18%
- 实用类文本阅读保持12%稳定,但新增"信息整合"题型
- 作文题调整为"观点类"命题,占比提升至25%
- 语言运用题新增"数字阅读"专项训练
(二)分值分布特征
高频考点分布:
- 古诗文默写(15分):连续三年保持稳定
- 现代文阅读(30分):文学类文本(18分)>实用类文本(12分)
- 语言运用(20分):逻辑填空(8分)>病句修改(6分)>仿写(6分)
- 作文(40分):议论文占比100%
难度系数对比:
- 阅读理解整体难度系数0.68(2018年为0.72)
- 语言运用难度系数0.75(较2018年提升0.08)
- 作文难度系数0.65(保持稳定)
阅读理解模块深度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文化传承的具象化呈现
选文《张衡传》的选材逻辑:
- 历史人物与科技成就的结合(符合新课标"文化传承"要求)
- 选段长度控制在600字(较2018年《张衡传》缩短200字)
- 重点考查"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占分比达60%)
题型创新:
- 新增"历史语境推断"题(如"汉代对张衡的记载为何多集中于天文领域?")
- "文化常识"题占比提升至40%(如"汉代官职制度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思辨能力的阶梯式考查
选文《在细雨中呼喊》的文本特征:
- 非虚构类文本占比首超50%
- 时空交错叙事结构(考验学生逻辑梳理能力)
- 选段长度800字(较2018年《乡土中国》增加100字)
题型分布:
- "主旨归纳"题(4分)→"艺术特色"题(6分)→"现实关联"题(8分)
- 新增"文本互文性"分析(如"对比《平凡的世界》的叙事视角")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信息时代的核心素养适配
选材特征:
- 新增"政务公开"类文本(占比30%)
- "数据可视化"材料占比提升至40%
- 选段长度控制在1200字(含3种信息载体)
考查重点:
- 信息整合(如制作"某市交通治理成效"对比图表)
- 逻辑推理(如"从材料推断政策调整依据")
- 批判性思维(如"评估数据采集的局限性")
语言运用模块的命题突破 (一)逻辑填空:从"语病辨析"到"思维建模"
题型升级:
- 新增"逻辑链补全"题(如"根据上下文补充论证要素")
- "关联词使用"题占比提升至50%
- "长难句解析"题占比30%
典型案例:
- 2019年卷第11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线教育逐渐成为主流"
- 答案示例:"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考查因果逻辑)
(二)病句修改:从语法规范到思维严谨
考查维度:
- 逻辑关联(如"并列成分不协调")
- 数据表述(如"百分比与绝对数矛盾")
- 术语使用(如"经济学概念误用")
典型错误:
- "2023年GDP增长5.2%,较2018年提升2.1个百分点"(绝对数与相对数混用)
- "该方案通过三重验证(经济可行、社会接受、技术成熟)"(逻辑递进错误)
(三)仿写与创意表达:从语言模仿到思维迁移
仿写要求:
- "句式结构+语体风格+情感基调"三要素统一
- 新增"跨文体仿写"(如"将新闻标题改写为散文开头")
典型训练:
- "仿写《世说新语》句式":"王羲之观鹅,书艺大进;陶渊明采菊,诗意长存":"算法推荐:信息茧房里的破壁者"
古诗文默写的命题趋势 (一)选材结构化
历史脉络:
- 上古(15%):如《诗经·关雎》
- 中古(60%):如《赤壁赋》
- 近现代(25%):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文体分布:
- 诗歌(70%):绝句(40%)>律诗(30%)>词(30%)
- 散文(30%):骈文(20%)>散文(10%)
(二)考查维度升级
新增"文化意象解读":
- 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生态美学)
- 《赤壁赋》的"变与不变"哲学观
"文本互文性"考查:
- 如默写《湖心亭看雪》后分析"与《项脊轩志》的异同"
(三)备考策略
建立四维记忆法:
- 时间轴(朝代顺序)
- 地域轴(文学流派分布)
- 主题轴(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