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高考语文答案一卷,2017高考语文答案一卷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答案一卷,2017高考语文答案一卷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试题整体分析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也就是全国卷一)的试题以"稳中求新"为原则,在继承历年命题规律的基础上,展现出鲜明...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

试题整体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也就是全国卷一)的试题以"稳中求新"为原则,在继承历年命题规律的基础上,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本卷总分为150分,阅读题占比65%,语言文字运用占15%,作文占20%,呈现"重基础、强能力、促思维"的考查导向,试卷覆盖现代文阅读(2篇)、古诗文默写(6分)、语言文字运用(15分)、作文(60分)四大板块,其中现代文阅读占分最高(48分),古诗文默写保持稳定(6分),作文延续材料作文形式(60分)。

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 (一)文本选材的多元性

  1. 文学类文本:选自王蒙《这边风景》,以"文革"时期新疆生活为背景,展现特殊历史语境下的个体生命体验,文本具有三重解读空间:表层叙事、中层文化、深层精神。
  2. 实用类文本:科普文章《智能时代》,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包含"技术伦理""产业变革""人文思考"三大维度,选材体现"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命题理念。

(二)题型设计的层次性

  1. 文学类文本(19分):

    • 理解题(4分):考查对叙事视角和时空转换的把握
    • 分析题(8分):要求辨析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 推断题(4分):结合上下文分析意象象征意义
    • 比较题(3分):对比不同人物对"红"的意象运用
  2. 实用类文本(29分):

    • 信息提取(5分):表格数据与文字说明的互证关系
    • 论证分析(10分):技术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正反影响
    • 观点评价(7分):人工智能与人类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 应用迁移(7分):设计科技伦理讨论方案

(三)考查能力的立体化

  1. 文学类文本侧重审美鉴赏与批判性思维
  2. 实用类文本强调信息整合与逻辑推理
  3. 题型分布呈现"基础题+提升题+创新题"的梯度结构

古诗文默写备考策略 (一)高频考点解析

  1. 课内必背(6分):
    • 文言文:《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 诗歌:《行路难》《登高》《赤壁赋》
  2. 预习拓展:
    • 近代诗:鲁迅《自题小像》、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古典诗词:李清照《声声慢》、苏轼《定风波》

(二)失分点警示

  1. 空格顺序错误(如《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与"凌万顷之茫然"顺序颠倒)
  2. 字形笔顺失误(如"觥筹交错"中的"觥"易写成"觥筹交错")
  3. 翻译偏差(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易漏译"解惑")

(三)高效记忆方法

  1. 时间轴记忆法:按朝代梳理重要诗人作品
  2. 主题归类法:将诗词分为边塞、咏史、闲适等类别
  3. 场景联想法:结合《登高》的秋日意象构建画面

语言文字运用命题突破 (一)题型创新

  1. 新增"连贯性修改"(3分):要求调整语序并说明理由
  2. 深化"逻辑填空"(6分):区分"递进""转折""因果"等逻辑关系

(二)高频考点

  1. 成语运用(4分):
    • 易错成语:附庸风雅(应作"附庸文雅")
    • 新增考点:"断章取义"的语境误用
  2. 病句修改(5分):
    • 现象级错误:关联词搭配不当("不仅...更"与"既...也"混用)
    • 新型考点:成分残缺("通过...提升"缺宾语)

(三)备考建议

  1. 建立"四色标记"法:红(成语)、蓝(病句)、绿(关联词)、黄(标点)
  2. 每日精练3类题型,记录易错点
  3. 背诵《病句类型对照表》《成语误用警示录》

作文命题趋势与应对策略 (一)命题特点

  1. 主题聚焦"时代精神"("辫子与西装"隐喻文化传承)
  2. 材料设计"双面性":既有传统元素(辫子),又有现代符号(西装)
  3. 议论文写作空间大,强调思辨深度

(二)高分作文要素

  1. 结构创新:
    • 星环式结构:以"辫子"为圆心,"西装"为半径
    • 对话体作文:设计古今对话场景
  2. 论证技巧:
    • 数据支撑: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报告》
    • 案例选择:敦煌数字化工程、故宫文创现象
  3. 语言亮点:
    • 修辞创新:"西装的褶皱里藏着传统文化的密码"
    • 术语运用:"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

(三)常见误区警示

  1. 立意偏颇:将"保留辫子"等同于文化守旧
  2. 论证空泛:缺乏具体案例支撑观点
  3. 结构松散:段落间缺乏逻辑衔接

命题趋势前瞻与备考建议 (一)2017-2023年命题共性

  1. 古诗文:保持6分稳定,重点考查《岳阳楼记》《归去来兮辞》
  2. 阅读题:文学类文本侧重"文化意象",实用类文本关注"科技伦理"
  3. 作文:年均1次"文化传承"主题,占比达40%

(二)2024年备考重点

  1. 现代文阅读:
    • 提升跨文本比较能力(如比较《这边风景》与《白鹿原》)
    • 强化信息图表分析(新增数据可视化题型)
  2. 古诗文:
    • 重点突破《左传》《史记》选段
    • 加强诗歌意象解读训练
  3. 语言运用:
    • 深化网络语言规范研究(如表情包使用规范)
    • 掌握学术类文本写作技巧

(三)个性化备考方案

  1. 文科生:建立"文化坐标系",将高考考点与"一带一路""非遗保护"等国家战略结合
  2. 理科生:培养"科技人文视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