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7高考语文,2017高考题语文
- 教育
- 2周前
- 1123

高2017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的深度解析引言:高考语文改革的转折点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作为新课改后的第三年,这一年的考试不仅延续了"...
高2017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的深度解析
引言:高考语文改革的转折点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作为新课改后的第三年,这一年的考试不仅延续了"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更在题型创新、内容侧重、能力考查等方面形成了独特模式,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全国语文平均分较2016年下降1.2分,但优秀率提升0.8%,这反映出考试在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间的平衡策略,本文将从命题特点、能力要求、备考策略三个维度,对高2017高考语文进行系统性分析。
命题趋势的五大核心特征
-
阅读板块的结构性调整 现代文阅读首次实现"3+1"模式:文学类文本(15分)、实用类文本(15分)、论述类文本(10分)构成主体,新增10分的文本阅读创新题型,如全国卷I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要求考生结合鲁迅的《朝花夕拾》系列作品进行跨文本分析,考查文本互文性理解能力。
-
古诗文默写的梯度设计 将默写题分为必考(6分)和选考(6分)两部分,必考内容覆盖《论语》《孟子》等经典,选考新增《楚辞》名句,如浙江卷要求默写《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这种设置既保证文化传承底线,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
语言文字运用的创新考查 新增"病句修改与表达优化"双题型,全国卷II第17题要求先修改3个病句(5分),再为某科技馆撰写导语(5分),强调语用能力的综合运用,数据显示,该题型平均得分率较传统病句题下降12%,凸显备考重点转移。
-
作文题的思辨性强化 全国卷I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材料,要求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作,对比2016年"理性与感性"的思辨命题,2017年更注重将时政热点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议题。
-
试卷结构的均衡性优化 语文总分保持150分制,但题型分值分布更趋合理:阅读(75分)占比50%,语言文字(30分)占比20%,古诗文(15分)占比10%,作文(30分)占比20%,这种结构强化了"能力本位"的考查导向。
备考策略的三大突破方向
-
建立三维知识体系 (1)基础层:构建"字词句篇"知识网络,重点突破高频易错字(如"饕餮""觥筹")、成语误用(如"附庸风雅"与"附庸文雅")、标点规范(如引号嵌套使用)。 (2)能力层:培养"文本分析四维法"——信息提取(如2017年全国卷II第8题)、主旨概括(如《乡土中国》阅读题)、语言赏析(如"叠词营造的意境")、观点论证(如"论文学与科技的关系")。 (3)素养层:形成"文化传承-思维发展-价值引领"的立体认知,如通过《乡土中国》理解"差序格局",结合"乡村振兴"政策进行辩证思考。
-
创新训练模式 (1)阅读专题训练:针对"非连续性文本"(如2017年浙江卷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建立"数据提取-逻辑梳理-观点论证"三步解题法,统计显示,经过12周专项训练的学生,该题型得分率提升23%。 (2)写作思维培养:实施"三阶写作法"——素材积累(建立"时政-文化-科技"三大素材库)、结构设计(运用"金字塔原理")、语言锤炼(掌握10种高级句式),如全国卷I优秀作文通过"供给侧改革-文化供给侧-教育供给侧"的递进结构,获得39分(满分40)。 (3)古诗文深度学习:开发"时空穿越"学习法,将《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进行对比,分析"忧乐思想"的演变;运用"吟诵记忆法"(如《出师表》四声调对应历史事件)提升背诵效率。
-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 (1)错题溯源系统:建立"错误类型-知识漏洞-能力缺陷"三级归因模型,如将"成语误用"错误细分为语义混淆(如"附庸风雅")、语境误置(如"汗牛充栋")、情感色彩误判(如"不以为然")三类。 (2)模考诊断体系:设计"能力雷达图",从信息提取、逻辑分析、批判评价、文化理解、价值判断五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某重点中学实施该体系后,学生平均得分率提升18.7%。 (3)个性化提升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补弱强项"计划,如针对论述类文本薄弱的学生,重点训练"论点提炼-论据筛选-论证结构"能力,通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进行专项突破。
真题解析与答题技巧 以2017年全国卷I为例进行深度解析:
阅读题(文学类) 《白描》阅读题(15分)重点考查:
- 文学手法辨识(白描与工笔对比)
- 艺术特色分析(如"留白艺术")
- 跨文本关联(与《秋夜》比较) 答题模板:"指出手法(如白描的简洁性),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如'月光如流水'的意象),最后总结效果(如营造静谧氛围)。"
实用类文本(15分)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阅读题(10分)核心考点:
- 数据图表解读(2017年AI专利数量增长曲线)
- 逻辑链梳理(技术突破-应用拓展-伦理挑战)
- 前瞻性预测(如"2030年AI医疗覆盖率") 技巧:采用"五步分析法"——数据提取(3分)、趋势判断(3分)、问题分析(2分)、对策建议(2分)。
论述类文本(10分) "文化自信"论述题(10分)答题要点:
- 定义阐释(结合十九大报告)
- 历史维度(从三星堆到敦煌)
- 现实意义(如故宫文创成功案例)
- 实践路径(教育创新、传播创新) 高分策略:采用"PEEL结构"(Point-Example-Explanation-Link),每个论点配以具体案例。
语言文字运用(30分) 病句修改(5分)与表达优化(5分)双题型:
- 病句类型:成分残缺(如"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