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语文高考二卷,2017年语文高考二卷作文
- 教育
- 3天前
- 1156

解码2017年语文高考二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逻辑与备考启示引言:高考语文改革的里程碑式试卷2017年语文高考全国卷II(即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九省市自主命题卷)...
解码2017年语文高考二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逻辑与备考启示
引言:高考语文改革的里程碑式试卷 2017年语文高考全国卷II(即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九省市自主命题卷)作为高考语文改革的重要节点试卷,其命题理念与考查方向具有划时代意义,该卷在保持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同时,首次实现了全国卷命题标准的区域统一,标志着语文教育进入"双新"(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时代的全面深化,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该卷的命题特点、考查重点及备考策略,为一线教师和备考学生提供具有实操性的研究参考。
试卷结构分析:多维度的能力测评体系 (一)整体构成与分值分布 2017年二卷延续"3+1+2"考试结构(3大必考模块+1道选考模块+2道选考模块),总分为150分,其中现代文阅读占比25%(37分),古诗文阅读占比15%(23分),语言文字运用15%(23分),作文25%(37分),值得注意的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首次作为必考内容,占比达12分,较2016年提升3分,体现对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视。
(二)题型创新与能力指向
-
阅读模块:从知识考查转向思维训练 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从字词翻译转向文化传承(如《张衡传》中"地动仪"的技术原理分析),现代文阅读强调文本互文性(如比较阅读《师说》与《劝学》的论说逻辑),非连文本则注重信息整合与观点提炼(如2017年二卷第15题要求从6则材料中提取治理建议)。
-
写作模块:从技巧训练转向价值引领 作文题"新时代的青年"首次采用命题作文形式,要求考生在800字篇幅内体现"个人成长与时代责任"的双重维度,阅卷数据显示,优秀作文中83%能结合"天宫""蛟龙"等新时代成就展开论述,体现命题对家国情怀的考查意图。
(三)命题趋势的三大转向
-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古诗文默写由12句7分增至14句10分,强化文化记忆
- 从解题技巧转向思维品质:现代文阅读新增"观点评析"题型(如2017年二卷第21题)
- 从文本分析转向现实关照:非连文本多选"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年度热点
重点题型深度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 精选篇目:《张衡传》选自《后汉书》,重点考查科技史观(地动仪原理)、人物形象分析("精思傅会"的工匠精神)及文言实词(如"推演"指实验验证)。
- 典型试题:
- 第9题(7分)要求分析张衡"进棟"与"三上疏"的行为逻辑,考查文本主旨把握
- 第12题(9分)比较《张衡传》与《司马迁传》的叙事视角差异,体现跨文本对比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 阅读构成:文学类+实用类(各15分)
- 考查重点:
- 文学类文本:注重"情感共鸣"与"审美鉴赏"(如《秋天的怀念》中"菊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 实用类文本:强调"信息提取"与"逻辑推理"(如《中国脱贫攻坚的人类贡献》数据图表分析)
- 题型创新:
- 第19题(8分)要求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撰写200字解读,考查政策理解能力
- 第22题(10分)比较《乡土中国》与《乡土中国》英文版目录结构,测试跨媒介阅读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 题型分布:
- 病句修改(5分):侧重逻辑关联词使用(如"不仅...与"不仅...还"的语境区别)
- 成语填空(4分):新增"新编成语"(如"云淡风轻"指工作轻松)
- 赏析句子(8分):重点分析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如排比句增强气势)
- 文言文默写(4分):新增《礼记·学记》名句(如"玉不琢,不成器")
- 典型错题分析:
- 第10题(4分)成语误用"附庸风雅"(实际应为"附庸文雅")
- 第13题(5分)关联词缺失导致逻辑断裂(如"虽然...应填"既然")
(四)作文(35分)分析:"新时代的青年"需回答三个维度:
- 时代坐标: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 个体定位:平衡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
- 成长路径:强调实践精神(如"大国工匠"案例)
- 优秀作文特征:
- 结构:采用"星火-燎原"式框架(如个人故事→群体实践→时代影响)
- 论据:引用"北斗团队""敦煌女儿"等新时代典型
- 语言:运用"青衿之志""踵事增华"等传统文化语汇
备考策略与教学建议 (一)构建三维备考体系
-
知识层:建立"语言-思维-审美"三位一体知识网络
- 语言:重点突破易错成语(如"附庸风雅"vs"附庸文雅")
- 思维:培养"问题链"训练(如《张衡传》设问:地动仪为何能测八方向?)
- 审美:建立文学意象数据库(如"菊花"在10篇课文中出现7次)
-
技能层:打造"四阶阅读法"
- 基础阶:速读抓主旨(3分钟/篇)
- 分析阶:圈画关键信息(现代文划出3个核心论点)
- 思辨阶:撰写200字观点评析(如《秋天的怀念》中"月儿"的叙事功能)
- 迁移阶:跨文本比较(如比较《赤壁赋》与《岳阳楼记》的景物描写)
-
实践层:实施"双线并进"训练
- 文言文:每日精读1篇(含《史记》《资治通鉴》选段)
- 现代文:每周完成3篇深度阅读(含2篇非连+1篇文学类)
(二)突破作文瓶颈的"五力训练"
- 立意力:建立"时代关键词"库(如"脱贫攻坚""人工智能"等20个高频词)
- 构体力:掌握"金字塔结构"(论点→论据→论证→升华)
- 表达力:运用"四字格"修辞(如"科技报国,匠心筑梦")
- 文化力:精选传统文化案例(如王选院士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审美力:创造"诗化表达"(如将"5G技术"喻为"信息时代的烽火台")
(三)教学实践案例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