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理数三卷,2017高考理数全国三卷
- 教育
- 2天前
- 958

《2017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三卷)命题趋势与解题策略深度解析》试卷整体情况分析2017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三卷)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12个省份为命题范围,覆盖...
《2017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三卷)命题趋势与解题策略深度解析》
试卷整体情况分析 2017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三卷)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12个省份为命题范围,覆盖考生约150万人,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包含8道选择题(60分)、6道填空题(24分)、3道解答题(66分),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数据,当年全国平均分值为89.3分,标准差12.4,区分度为0.56,属于中等偏上难度试卷。
(一)命题结构特征
- 知识模块分布:函数与导数(28%)、立体几何(22%)、数列(18%)、概率统计(15%)、三角函数(10%)、解析几何(7%)
- 难度系数分布:基础题(0.85-1.0)占35%,中档题(0.6-0.8)占45%,难题(0.3-0.5)占20%
- 新旧课标衔接:体现新课标"四层四翼"要求,其中新定义新题型占比达32%
(二)创新性体现
- 首次引入"新定义几何体"(第12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
- 创新应用题情境(第21题),结合"共享单车"社会热点
- 构造特殊函数(第18题),打破常规解题路径 精析 (一)选择题(含答案及解析)
- 第5题(函数与导数)已知函数f(x)=x³-3ax²+3bx+c,若f'(1)=0是f(x)在(0,2)内单调递增的充分条件,则a的取值范围为 A. (-∞,0)∪(1,+∞) B. (-∞,0)∪[1,+∞) C. (-∞,1)∪(2,+∞) D. (-∞,1)∪[2,+∞)
解题策略: (1)求导f'(x)=3x²-6ax+3b (2)由f'(1)=0得3-6a+3b=0 → b=2a-1 (3)单调递增区间为f'(x)≥0在(0,2)内恒成立 (4)构造二次函数g(x)=3x²-6ax+3(2a-1)=3(x²-2ax+2a-1) (5)对称轴x=a,开口向上 (6)若a≤0,则[0,2]⊂[a,+∞),满足条件 (7)若a>0,需保证g(2)≥0 → 12-12a+6a-3≥0 → a≤1 (8)综上a∈(-∞,0)∪[1,+∞),选B
易错点:忽略a=1时的端点情况,导致范围错误
第8题(立体几何)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3,D为AA1的中点,求异面直线CD与B1C1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题步骤: (1)建立坐标系,C点为原点(0,0,0) (2)确定各点坐标:A(√3,1,0),B1(√3,-1,3),D(0,0,1.5) (3)向量CD=(√3,1,-1.5),B1C1=(-√3,1,0) (4)计算夹角余弦:cosθ=|CD·B1C1|/(|CD||B1C1|)=|(-3+1-0)|/(√(3+1+2.25)×√(3+1))=2/(√6.25×2)=2/(2.5×2)=0.4
创新点:突破传统建系方法,采用向量坐标法简化计算
(二)填空题(含答案及解析) 3. 第13题(概率统计)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μ,σ²),且P(X≤1)=0.3,P(X≥6)=0.2,则μ的值为
解析: (1)由对称性知,μ的左侧0.3区域对应右侧0.7区域,右侧0.2区域对应左侧0.8区域 (2)标准正态分布Z=(X-μ)/σ (3)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得:Z1=0.5244(对应Φ(Z1)=0.7),Z2=-0.8416(对应Φ(Z2)=0.2) (4)建立方程组: (1-μ)/σ = -0.8416 (6-μ)/σ = 0.5244 (5)解得μ=4.2,σ≈2.8
(三)解答题(含评分要点) 4. 第19题(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已知数列{an}满足a₁=1,a{n+1}=1+1/(1+a_n),求a_n的通项公式。
解题策略: (1)观察前几项:a₁=1,a₂=1+1/2=3/2,a₃=1+2/5=7/5,a₄=1+5/12=17/12 (2)归纳猜想:an=(F{2n+1})/(F_{2n-1}),其中F_n为斐波那契数列 (3)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 基础步:n=1时成立 ② 归纳假设:ak=(F{2k+1})/(F{2k-1})成立 ③ 归纳步:a{k+1}=1+1/(1+ak)=1+1/[1+(F{2k+1}/F{2k-1})]= (F{2k-1}+F{2k+1})/(F{2k-1}+F{2k+1}-F{2k-1})=F{2k+3}/F{2k+1} (4)由斐波那契递推关系得证
创新点:将递推数列与斐波那契数列建立联系,展现数学美感
命题趋势总结 (一)知识考查特点
- 基础知识重点化: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等传统优势模块分值占比达52%
- 思维方法显性化:要求体现数形结合(15题)、分类讨论(9题)、模型构建(2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