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贵州高考历史,2017年贵州高考历史真题
- 教育
- 2小时前
- 681

2017贵州高考历史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从命题趋势看核心素养培养2017贵州高考历史试卷总体分析2017年贵州高考历史试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历...
2017贵州高考历史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从命题趋势看核心素养培养
2017贵州高考历史试卷总体分析 2017年贵州高考历史试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试卷总分150分,其中选择题70分(单选35题,每题2分),材料解析题40分(4道大题),论述题40分(1道综合论述),试卷结构呈现"稳中有变"的特点,既延续了贵州高考历史"双基并重、时空交织"的传统优势,又通过题型创新和命题角度调整,强化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基础性试题占比稳定 全卷基础知识题占比达65%,其中中国古代史(23%)、中国近现代史(28%)、世界近现代史(14%)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如第9题"秦汉中央集权制度比较"的选择题,既考查学生基础记忆能力,又隐含对"制度创新与文明传承"核心概念的引导,这种设计既符合新高考改革方向,又体现贵州高考"稳扎稳打"的命题传统。
(二)材料解析题创新升级 材料题在保持"一材料多角度"特点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史料和跨学科元素,例如第25题以"敦煌藏经洞文献数字化工程"为载体,要求考生结合文献学、信息技术、文化传播等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命题方式突破传统材料题框架,引导考生建立"科技与人文共生"的历史认知。
(三)论述题突出时代特征 2017年论述题聚焦"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要求考生以"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为切入点,分析1978-2017年间重大决策的历史必然性,该题突破单纯史实罗列模式,强调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的结合,引导考生理解"历史选择"与"主动创造"的辩证关系。
命题趋势与核心素养的深度契合 (一)时空观念的立体化呈现 试卷通过"全球史观"与"中国史观"的双重视角构建时空坐标系,如世界史部分设置"15世纪跨洋航路开辟与明朝海禁政策"对比题(第21题),既展现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制约,又揭示制度变革的内在动力,这种设计要求考生突破"中西二元对立"思维,建立全球史思维框架。
(二)史料实证能力的层级提升 材料题中原始史料占比达60%,且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明实录》等传统文献,也包含《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学术著作,更引入"一带一路"官网数据等新型史料,如第24题要求解读1978年《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同版本差异,考生需具备文献版本学、档案管理学等多重素养。
(三)历史解释的辩证思维强化 试题注重设置矛盾性选项,培养批判性思维,如第18题"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多选,设置"经济基础薄弱""制度缺陷""文化冲突"等选项,要求考生在全面分析中把握主次矛盾,这种命题策略有效区分了基础考生与拔尖学生,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典型试题的深度解析 (一)选择题命题艺术 第27题(2017·贵州卷·第27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要求比较汉唐与当代"凿空"战略异同,命题者巧妙设置"政治目的""经济模式""技术手段"等比较维度,引导考生理解"和平发展"理念的历史延续性,正确选项C("从主动开拓到和平合作")的设置,既符合史实,又暗合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二)材料题解题路径 以第25题"敦煌文献数字化"为例,解题需遵循"史料分析-问题定位-逻辑建构"三步法:
- 初步梳理材料:注意"2008年启动""多光谱成像技术""数字敦煌工程"等关键信息
- 确定分析维度:文献保存(科技手段)、文化传播(网络共享)、研究范式(数字人文)
- 构建论证框架:技术革新推动学术研究转型→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文明对话 该题满分答案需包含3个以上论证层次,体现"历史解释"素养要求。
(三)论述题评分标准 2017年论述题评分突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三大原则,以"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为例:
- 基础分(20分):准确提炼"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规律
- 发展分(15分):列举改革开放关键节点(家庭联产承包、特区设立、加入WTO等)
- 深化分(10分):分析"渐进式改革"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 现实分(5分):联系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这种评分体系引导考生建立"历史规律—现实问题—未来展望"的完整思维链条。
备考策略与教学启示 (一)构建"三维备考"体系
- 知识维度:建立"时间轴+专题网"的知识结构,以1919-1949年为中心,横向串联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纵向深化"现代化道路探索"专题。
- 能力维度:开展"史料研读工作坊",重点训练《资治通鉴》《万历十五年》等经典文本的解读能力,例如通过比较《明实录》与《清稗类钞》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培养史料批判思维。
- 思维维度:实施"历史议题辩论",如围绕"洋务运动是否成功"展开正反方论证,提升历史解释的辩证性。
(二)创新教学实践模式
- 开发"数字史学"校本课程:利用贵州民族大学"西南边疆历史文献数据库",指导学生进行民族地区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整理。
- 创建"历史情境模拟"项目:设计"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史料研读基础上模拟政策制定过程。
- 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地理学科合作开展"长江经济带历史地理变迁"研究,绘制"19世纪长江航运路线图"并分析其经济影响。
(三)备考资源优化配置
- 建立"分层题库":基础题(70%)、提升题(20%)、拓展题(10%),匹配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 开发"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考生在"明清经济史""冷战国际关系"等模块的薄弱环节
-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定期举办"黔滇桂历史教学论坛",共享"西南丝绸之路"等特色教学资源
命题反思与未来展望 2017年贵州高考历史试题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史料来源的权威性(中央档案馆文献占比35%),二是跨学科整合的深度性(涉及科技、艺术等7个学科),三是时代精神的渗透性(体现"四个自信"教育要求),但也要注意:部分材料题的学术争议(如对"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