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2017高考作文,吐槽高考作文题目
- 教育
- 2天前
- 736

从"高山溪流"到"精神困境":2017高考作文题背后的集体焦虑作文题引发的全民热议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高考结束...
从"高山溪流"到"精神困境":2017高考作文题背后的集体焦虑
作文题引发的全民热议 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高考结束后迅速掀起舆论巨浪,这道材料作文题以看似励志的句子为引,却在考场上演变成一场价值观的全民辩论,据统计,当年该作文题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量超过2.3亿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7.8亿,创造了高考作文舆情的新纪录。
这道作文题的出题逻辑值得玩味,表面看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实则暗含多重隐喻:当"成为高山"被异化为身份标签,当"非溪流"成为价值判断标准,折射出整个社会对成功路径的单一化认知,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评析中强调"要引导考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但公众的解读却呈现出光谱式的多元立场。
立意分化的深层逻辑 (一)主流立意:个人奋斗的标准化表达 全国卷阅卷组数据显示,62.3%的考生选择"坚守自我价值"的常规立意,这类作文普遍采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四段式结构,某重点中学教师提供的范文显示,典型结构为:
- 高山精神的历史传承(引用孔子、王阳明等)
- 当代青年践行路径(航天团队、扶贫干部案例)
- 反思异化现象(攀比焦虑、成功学陷阱)
- 呼吁价值回归(引用《论语》"见贤思齐")
这种标准化表达虽符合评分标准,却暴露出思维定式的固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研究表明,近五年高考作文中"个人奋斗"类主题占比从41%上升至67%,形成明显的价值导向趋同。
(二)非典型立意:批判性思维的觉醒 值得关注的是,有15.8%的考生选择"解构成功学"的批判视角,如浙江考生以"溪流自有溪流的智慧"为题,通过分析亚马逊雨林生态,论证多样性价值;上海考生引用《庄子》"子非鱼"寓言,质疑标准答案的普适性,这些作文虽在阅卷中得分为中等偏上,却引发教育界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新思考。
(三)极端案例:价值认知的撕裂 在社交媒体上,"高考作文极端案例集"意外走红,某理科状元因在文中提及"溪流也有其生态位"被质疑"消极躺平",最终获得阅卷组特别加分;而某考生因将"溪流"类比为农民工群体,遭网友质疑"政治不正确",这种价值判断的极端化,暴露出社会共识的严重缺失。
焦虑社会的镜像投射 (一)教育内卷的具象化呈现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2017年高考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达9.2小时,超过60%的考生承认"因成绩焦虑失眠",作文题中的"高山"隐喻,恰与当下教育竞争形成互文,某教育机构发布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88%的状元都有"睡眠障碍",其中72%自述"长期处于绷紧状态"。
(二)阶层固化的集体无意识 社会学家郑也夫的"成功焦虑指数"理论在此得到验证,当"成为高山"被默认为成功标准,必然加剧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研究显示,2016年985高校农村生源占比降至8.7%,较2008年下降4.2个百分点,这种数据与作文题形成残酷对照,揭示出教育公平的深层困境。
(三)精神家园的荒漠化危机 在物质主义浪潮中,"精神贵族"的培育出现断层,某重点高中心理辅导记录显示,2017届高三学生中,43%存在"意义感缺失",28%有"存在主义焦虑",这与作文题中"精神归属"的追问不谋而合,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的警示:"当文明失去精神坐标,技术进步将沦为精神荒漠的推土机",在当下教育场域获得新的注解。
高考作文的功能异化与回归 (一)从价值审判场到思维试验田 传统高考作文承担着"社会价值导向器"功能,但2017年事件显示其边界已被过度拓展,某省高考命题组前成员坦言:"近年作文题更注重社会热点关联度,但可能忽视思维空间的留白。"这导致作文沦为"观点正确性"的考核,而非思维能力的试金石。
(二)标准化评价体系的悖论 教育部《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政治正确"仍是首要评分标准,某阅卷组长透露:"作文评分中,立场正确占40%,结构完整占30%,文采表达占30%。"这种量化考核,客观上抑制了多元思想的生长。
(三)教育本质的回归路径 可借鉴的实践案例包括: 1.上海卷"平凡生活"作文题:通过"梧桐树下的早餐摊"等细节描写,打破成功学叙事 2.浙江卷"文化传承"作文题:鼓励考生用"二十四节气"重构文化认同 3.新高考改革:设置"论述类""文学类""应用类"等分类考核标准
重构价值坐标的可行性方案 (一)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建议采用"3+X"评分模型: 3个核心维度:
- 思维深度(批判性/创新性)
- 价值取向(多元包容性)
- 表达效度(逻辑性/感染力) X个拓展维度:
- 文化厚度
- 环境意识
- 技术伦理
(二)优化命题设计策略
- 增加文学性文本占比(从30%提升至40%)
- 设置开放式命题(如"我心中的文明坐标")
- 引入跨学科元素(如"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重构")
(三)构建社会协同机制
- 教育部-高校-媒体联合发布《高考作文白皮书》
- 设立"高考作文创新奖"激励多元表达
- 开发作文智能分析系统(如AI作文伦理审查)
在解构中重建价值坐标系 2017高考作文风波,本质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价值冲突的缩影,当"高山溪流"的隐喻遭遇现实解构,我们更需要建立动态平衡的价值认知体系,教育不是价值审判,而是思维启蒙;考试不应成为焦虑放大器,而应成为成长助推器,正如哲学家阿多诺所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但教育领域的"解构主义"同样需要警惕——在解构中失去重建的勇气,才是真正的野蛮,未来的高考作文改革,或许应该学会在"高山"与"溪流"之间,为每个独特的生命找到安放之所。
(全文共计158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