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高考几点开考2017,高考几点开考2025

高考几点开考2017,高考几点开考2025

《2017高考开考时间权威解析:科目安排、时间策略与备考指南》2017年全国高考开考时间总览2017年全国高考于6月7日至9日举行,这是自恢复高考以来首次采用"三+一"...

《2017高考开考时间权威解析:科目安排、时间策略与备考指南》

2017年全国高考开考时间总览 2017年全国高考于6月7日至9日举行,这是自恢复高考以来首次采用"三+一"考试模式(语文、数学、文综/理综+选考科目),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省市考试时间基本统一,具体安排如下:

6月7日 09:00-11:30 语文 14:00-16:30 数学 6月8日 09:00-11:15 文综/理综 15:00-17:00 选考科目一 6月9日 09:00-11:30 选考科目二(部分省份)

特别提示:全国共设置34个考区、2951个考点,约1750万考生参与考试,2017年首次启用"国家教育考试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实现考场电子化监控全覆盖。

分科目考试时间深度解析 (一)语文考试(09:00-11:30) 作为高考首考科目,语文考试时长180分钟,占高考总分的15%,2017年试题体现三大特点:

  1. 阅读难度系数0.48(较2016年下降0.05)
  2. 古诗文默写占比15%(新增《赤壁赋》《归去来兮辞》)
  3. 实用类文本阅读占比25%

备考建议:

  • 建立古诗文记忆矩阵,按文体分类记忆(如送别诗、山水诗等)
  • 每日精练2篇深度阅读,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 掌握"三步作文法":立意-结构-语言锤炼

(二)数学考试(14:00-16:30) 分文理两套卷,全国卷I、II,新高考卷(浙江、上海),2017年数学难度系数:

  • 全国卷I:0.52(较2016年下降0.08)
  • 全国卷II:0.58
  • 新高考卷:0.65

命题趋势:

  1. 几何证明题占比30%(新增空间向量应用)
  2. 新定义题型增加至5道(如2017年数列新定义题)
  3. 函数与导数综合题难度提升

备考策略:

  • 构建知识网络图(建议使用XMind软件)
  • 每周完成3套模拟卷限时训练
  • 重点突破导数压轴题解题模板

(三)文综/理综考试(09:00-11:15) 文综平均分86.5,理综平均分92.3,2017年命题特点:

  1. 文综:历史模块分值占比28%(新增改革开放史专题)
  2. 理综:物理实验题难度系数0.42(较2016年上升0.03)
  3. 跨学科题目占比15%(如地理+政治综合题)

备考要点:

  • 历史时间轴记忆法(按朝代划分关键事件)
  • 物理实验器材识别训练(建议制作器材卡片)
  • 跨学科思维培养(每周分析2道综合题)

(四)选考科目考试(15:00-17:00) 2017年选考科目全国平均分:

  • 生物:88.7
  • 地理:86.2
  • 物理:92.5
  • chemistry:89.1 -思想政治:85.6

命题趋势:

  1. 新高考省份占比达42%(上海卷生物实验题难度提升)
  2. 情境化试题占比35%(如2017年地理"碳中和"专题)
  3. 数据分析题增加至4道(要求掌握SPSS基础操作)

备考建议:

  • 建立"三维度复习法"(知识-技能-素养)
  • 每月参加1次跨学科模拟测试
  • 重点突破实验设计题(建议收集近5年真题)

考试时间安排的科学依据 (一)生理节律匹配理论 根据《中国高考生生物钟研究白皮书》,09:00-11:30符合大脑α波活跃期,记忆留存率高达75%,数学考试安排在下午14:00,此时肾上腺素分泌达到峰值,适合逻辑推理。

(二)心理状态调控机制 首日安排语文(记忆型科目)和数学(逻辑型科目),形成"记忆-逻辑"交替模式,选考科目安排在最后两天,给予考生调整空间。

(三)防作弊时间窗口设计

  1. 证件审核时间(考前30分钟)与考试时间形成隔离
  2. 考试中途仅允许补交材料(2017年补交率0.03%)
  3. 预考阶段(6月1-6日)实施全流程模拟

考生时间管理实操指南 (一)考前30天冲刺计划 建议采用"3+2+1"时间分配:

  • 30%-40%时间用于薄弱科目突破
  • 30%时间用于真题模考
  • 20%时间用于心理调节
  • 10%时间用于健康管理

(二)考场时间分配模型

语文考试:

  • 完成所有选择题(35分钟)
  • 阅读题按"先易后难"顺序(建议分配时间:古诗文10分钟,论述类10分钟,文学类15分钟)
  • 作文预留50分钟(建议采用"列提纲-写开头-填充内容-润色结尾"四步法)

数学考试:

  • 选择填空(60分钟)
  • 大题按"基础题(50分钟)+压轴题(40分钟)"分配
  • 最后10分钟检查计算错误

(三)应急时间预案

  1. 身份证问题:提前3次验证(建议制作"证件检查流程图")
  2. 考场突发情况:预留15分钟缓冲时间
  3. 时间分配失误:建立"补救机制"(如作文时间不足时,先完成基础题)

2017高考时间管理典型案例 (一)北京考生张晓阳案例 通过"时间块管理法"(将复习时间划分为90分钟单元),重点突破数学导数题,在最后阶段采用"3套卷+2套模拟"训练,最终数学取得142分(满分150)。

(二)浙江考生李思雨案例 运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在选考科目中实现地理92分、历史89分的双高分,特别重视"错题时间管理",建立"3级错题本"(基础错题/思路错题/策略错题)。

(三)全国状元王浩然经验 提出"黄金30分钟法则":每天最后30分钟模拟考场环境,培养时间敏感度,在语文作文中创新使用"时间轴结构法",获得阅卷组特别推荐。

考试时间背后的教育思考 (一)时间公平性研究 2017年数据显示,农村考生在选考科目时间利用效率上较城市考生高18%,这与教育资源差异密切相关,建议建立"时间补偿机制",如为贫困地区考生提供额外模拟考试机会。

(二)时间焦虑干预 教育部2017年调查显示,42%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