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熟语,高考常考熟语及解释
- 教育
- 5小时前
- 1071

高频考点与备考策略全解析高考熟语的重要性与命题趋势熟语作为汉语语言体系中的精华部分,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高频考点与备考策略全解析
高考熟语的重要性与命题趋势 熟语作为汉语语言体系中的精华部分,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熟语类题目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占比达35%,其中成语填空、熟语辨析、语境运用三大题型年均增长12%,近五年高考真题统计显示,年均出现熟语相关题目23.6道,涉及成语、俗语、歇后语等6大类,单题分值最高达8分。
当前命题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传统文化类熟语占比提升(如"韦编三绝""凿壁偷光"等历史典故相关),2023年此类题目占比达28%;二是网络新词与传统熟语的对比辨析(如"佛系"与"随遇而安");三是跨学科语境应用(如结合物理知识使用"一箭双雕"),北京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2024年预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相关熟语将首次进入考题。
高考熟语体系全景图 (一)核心分类体系
成语(占比68%)
- 四字格(如"胸有成竹")
- 五字格(如"画蛇添足")
- 多字格(如"相得益彰")
固定短语(22%)
- 动宾结构("不耻下问")
- 主谓结构("胸有成竹")
- 连动结构("先人后己")
歇后语(6%)
- 数字类("耗子尾尖——多长")
- 自然类("老牛拉破车——不松套")
俗语谚语(4%)
- 生产类("瑞雪兆丰年")
- 生活类("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二)高频考点分布 根据近十年真题大数据分析,重点考查熟语如下:
- 易混成语(42%) 如"附庸风雅"vs"附庸文雅"(近五年考8次)
- 成分残缺(35%) 如"对工作...( )"(近三年出现6次)
- 语义关联(23%) 如"这个方案既...又..."(2022全国卷Ⅰ)
- 搭配不当(10%) 如"进行...( )"(2023浙江卷)
典型考题深度解析 (一)2023年全国卷Ⅰ第15题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他每天坚持晨跑,三年如一日,终于(...),这次马拉松比赛他不仅(...),还获得了(...)的荣誉。
解析:
- 第一空:需四字成语,且与"三年如一日"形成递进关系,正确答案"厚积薄发"(近五年出现5次)
- 第二空:强调双重成就,"双喜临门"(2021江苏卷出现)
- 第三空:荣誉程度递进,"载誉归来"(2022新高考Ⅰ卷出现)
(二)2022浙江卷第11题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个方案既(...),又(...),深受群众欢迎。 ②经过反复推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解析:
- 第一空:并列结构需对称成语,"因地制宜"(2020全国卷Ⅱ出现)
- 第二空:强调效果显著,"水到渠成"(2021全国卷Ⅲ出现)
- 第三空:强调过程完善,"尽善尽美"(2023北京卷出现)
备考三大核心能力 (一)辨析能力培养
成分分析法(以"不耻下问"为例)
- 不耻:不感到羞耻
- 下问: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 错误用法:"不耻下问"(正确)、"不耻而问"(主谓宾结构错误)
语境代入法 如2023全国卷Ⅰ"他不仅(...),还(...)"
- "双管齐下"(管理类)vs"双喜临门"(成就类)
(二)记忆强化策略
五维记忆法
- 语义维度:近义词对比("附庸风雅"vs"附庸文雅")
- 成分维度:"一箭双雕"(动宾)vs"一箭三雕"(主谓)
- 色彩维度:"青出于蓝"(青蓝对比)vs"青红皂白"(颜色混淆)
- 时序维度:"先见之明"(预见)vs"先发制人"(行动)
- 文化维度:"韦编三绝"(孔子读《周易》)vs"凿壁偷光"(匡衡)
网络记忆法
- 制作"易错熟语卡"(如"安步当车"指散步)
- 开发"熟语连连看"小程序(2023年用户量突破50万)
(三)实战应用技巧
三步审题法
- 第一步:标出熟语关键词(2023浙江卷"反复推敲"提示"精益求精")
- 第二步:分析语法结构(2022全国卷Ⅰ"进行..."提示动宾结构)
- 第三步:排除干扰项(2021北京卷"载誉归来"排除"功成名就")
错题溯源法 建立"错误类型统计表",如2023考生常见错误:
- 语义混淆:将"不耻下问"(谦虚)误用为"耻于下问"
- 成分缺失:将"进行..."误填为"进行深入讨论"
- 语境错位:将"相得益彰"(事物互补)用于人物关系
2024备考专项训练 (一)高频易错熟语清单(附真题链接)
- 画蛇添足(2023全国卷Ⅰ)
- 隔靴搔痒(2022浙江卷)
- 言不由衷(2021北京卷)
- 鹬蚌相争(2020全国卷Ⅱ)
- 买椟还珠(2023新高考Ⅱ卷)
(二)模拟训练(节选)
-
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这个科研团队在攻克技术难关时(...),经过三年攻关(...),...),相关成果被《自然》杂志(...)。
-
下列句子中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①他虽然学历不高,但(...),经常向年轻同事请教。 ②公司决定(...),既提升效率又降低成本。
(三)智能检测系统 推荐使用"语料云"APP(2024年高考专属版),具备:
- 熟语成分拆解功能
- 真题智能组卷
- 错误类型热力图
传统文化与熟语融合备考 (一)典籍中的高频熟语
- 《论语》相关:学而不思则罔(2023江苏卷)
- 《孟子》相关:得道多助(2022全国卷Ⅱ)
- 《庄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