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异地高考,福建异地高考政策
《山海为证:福建异地高考破冰记》
闽江口的晨雾,如一层轻纱,尚未被第一缕阳光完全穿透,陈建国已经跨上了他那辆年久失修的旧电动车,车头悬挂的铃铛在颠簸的石板路上发出“叮铃叮铃”的声响,像一首单调而执着的晨曲,车斗里,那顶刚从工地取来的安全帽,帽檐上凝结的混凝土碎屑,在微光中泛着冷硬的光泽,他是闽北山区走出的万千建设者之一,压在车斗里、更沉甸甸地揣在他心上的,是儿子小磊那张薄薄的高考报名表。
在福建这片山海交织的土地上,陈建国的家庭是数十万个“新福建人”的缩影,他们是自贸区拔地而起时,浇筑进钢筋水泥里的筋骨;是武夷山连绵茶垄上,指尖翻飞的春风;也是厦门、泉州电子城内,精密运转的齿轮,当子女们站在高考这座独木桥前,“异地”二字,便化作了一座比武夷山脉更为险峻的屏障,将无数怀揣梦想的少年,挡在了户籍的藩篱之外,2014年之前,福建的异地高考政策,是一道道无形的、冰冷的高墙。
小磊至今清晰地记得初中那年,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宣布“好消息”时的情景:“同学们,福建开始试行异地高考了!需要父母有稳定住所、合法职业,并且连续缴纳三年社保。”教室里响起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不起多少回响,他默默地低下头,盯着自己那双磨得发白的球鞋鞋尖,在心里一遍遍地盘算:父亲在工地的活计时断时续,收入像夏日的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母亲在餐馆洗碗的微薄薪水,刚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三年社保”,于他而言,是一个比天际的星辰还要遥不可及的梦。
政策的破冰,往往始于一道最微小的裂缝,2016年,福建出台新规:父母一方只要拥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并持有居住证,子女即可在流入地报名高考,这看似简单的条件变更,在厦门经营一家小吃店的江西人李红英来说,却意味着女儿小娟的命运轨迹,将被彻底改写,小娟终于不用再每年春运时,挤在返乡的绿皮火车里,颠簸数十个小时回江西参加高考了。“那天我正在后厨剁洋葱,眼泪怎么也止不住地往下掉,”李红英如今忆起,眼眶还是会泛红,下意识地用手背揉了揉,“女儿站在旁边,小声说:‘妈,这洋葱味怎么跟去年一样。’” 那一刻,她分不清,脸上流淌的,是洋葱的辛辣,还是释然的泪水。
政策的落地,远非一纸文件的传达那么简单,它需要无数基层工作者用脚步和真心去丈量,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教育局工作人员林小梅至今无法忘记2018年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为了核实外来务工人员张伟的社保缴纳记录,她和同事冒雨驱车两小时,赶到晋江一家工厂的档案室,在昏黄的灯光下,她们翻找着2014年以来的泛黄档案,一张张被雨水洇湿又晒干的工资单上,“张伟”两个字模糊不清,却像极了无数异乡人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坚韧而模糊的奋斗印记。“当我们终于找到连续缴纳的记录时,张伟抱着孩子,‘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林小梅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我们翻动的不是冰冷的档案,是一个家庭的整个未来和希望。”
山海相隔的福建,用五年的时间,走完了异地高考政策从“破冰”到“融合”再到“深化”的艰辛之路,从最初的“三证齐全”的严苛门槛,到如今的“居住证+学籍”双稳定;从限定部分设区市,到实现全省覆盖,政策每一次松绑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坚守,也折射出决策者的远见与担当,2023年高考,福建共有1.2万名异地考生在流入地从容应考,其中78%成功迈入本科院校的校门,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小磊”和“小娟”的命运转折。
在福州三中考点外,陈建国挤在熙攘的送考人群中,手里紧紧攥着一个保温杯,里面装着妻子凌晨四点就熬好的鸡汤,香气氤氲,当小磊自信满满地走出考场,阳光洒在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上,这个在工地上扛过钢筋、砌过砖墙的硬汉,突然红了眼眶,他想起儿子在出租屋那盏昏暗的台灯下,埋头苦读的背影;想起妻子为了多挣几块钱生活费,同时打着三份工的疲惫身影;更想起那些为了凑齐社保证明,在各个部门间跑断腿、磨破嘴的艰辛日子,所有的苦,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甘甜。
闽江依旧奔流不息,鼓山静默伫立,福建的异地高考改革,恰如这山海之间的道路,从最初的荆棘丛生、崎岖难行,到如今的四通八达、坦途如砥,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当教育公平的阳光,终于穿透户籍的阴霾,照进每个追梦少年的心田,这片八闽大地,正以它海纳百川的包容,书写着一个属于新时代的、温暖而磅礴的山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