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全国一卷文,2017高考全国一卷文综
那年盛夏,我与语文卷上的"一带一路"
——一场跨越千年的青春对话
2017年的盛夏,蝉鸣与空调的嗡鸣在考场里交织成奇妙的和声,当语文试卷发下时,我习惯性地翻到作文页——"一带一路"的材料映入眼帘,那一刻忽然明白,这场考试不仅是对十二年寒窗的检验,更是一场与时代命题的深度对话。
材料中写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作为即将成年的青年,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倡议的历史纵深?又该如何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坐标中锚定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如同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对"责任"与"远方"的全新认知。
脑海中浮现出历史课本里的张骞:两千多年前,他持节西行,在黄沙漫卷中开辟出连接东西方的文明动脉,那时的驼铃声,与今天的"一带一路"遥相呼应,仿佛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不同的是,张骞的西行是孤独的凿空之旅,而今天的"一带一路"是无数人共同书写的壮阔史诗,这种从"独行"到"众行"的嬗变,让我真切触摸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脉搏。
想起高中时读过的一则报道:中国工程师在非洲参与铁路建设时,当地孩子用稚嫩的中文喊出"你好",这个画面让我顿悟,"一带一路"不仅是钢铁大动脉的延伸,更是人心相通的桥梁,正如材料所言,它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五个"路",既是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也是普通人生活的微观注脚。
构思时,我决定以"远方"作为文眼,在草稿纸上写下:"从张骞的驼队到中欧班列,从郑和的宝船到远洋货轮,中国人从未停止对远方的向往,但今天的我们,不再是被动走向远方的旅人,而是主动邀请世界共享机遇的东道主。"写到这里,政治老师常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突然变得具象起来——原来那些宏大叙事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结尾处,我化用林则徐的名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写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是'一带一路'的见证者,更应成为它的建设者,或许我们不会像先辈那样凿空西域,但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为这条文明之路添砖加瓦,就像齿轮虽小,却能驱动时代巨轮前行。"
搁笔时,夕阳正为试卷镀上金边,这场考试终将结束,但对"远方"的思考才刚刚启程,后来得知,那年的作文题让无数考生陷入沉思——有人写历史回响,有人写科技赋能,有人写文明互鉴,但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个时代的命题。
如今回望,2017年的高考作文恰如一面明镜,照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与担当,我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时代的书写者;既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又放眼于人类共同的未来,而"一带一路"所承载的,正是这样一种立足当下、胸怀天地的精神。
那年盛夏,我与语文卷上的"一带一路"相遇,更在与这个伟大时代的对话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或许,青春的意义正在于此——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坐标,然后勇敢地驶向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