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高考作文,苏轼高考作文素材积累
《墨痕深处见乾坤——苏轼考场文章中的生命气象》
北宋嘉祐二年的汴京贡院,烛影摇红,墨香浮动,在这座承载着无数读书人梦想的考场里,一位青年正凝神于青砚之上,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汁,更是他半生积淀的学识与感悟,这位即将名动天下的才子,便是苏轼,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这场科举考试不仅将改变他个人的命运轨迹,更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章以磅礴的生命气象,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以文载道"的精神标杆。
苏轼的考场作文,最摄人心魄之处在于其"真",当北宋文坛尚笼罩在西体余韵的浮靡之风中,他的文字却如深潭映月,澄澈见底,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他提出"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的灼见,表面论及治国之道,实则是对人性宽厚的深刻洞察,他没有引经据典的炫技,更无辞藻堆砌的匠气,而是以平实语言道出"仁者爱人"的儒家内核,这种"真"绝非朴素的直白,而是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豁达,正如欧阳修读罢惊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这份"真"的底色,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无论是汴京勾栏瓦舍的喧嚣,还是江村野渡的静谧,他总能以赤子之心捕捉世间万物的温度,将其熔铸为文字的力量。
若说"真"是苏轼文章的根基,气"便是其灵魂,这种"气"既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投射,更是文章内在的生命律动,在《春秋对》中,他以"天人合一"为骨,将自然之道与人事之理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既有"为天地立心"的儒家担当,又有"道法自然"的道家智慧,这种浩然之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广博学识的坚实地基上,他遍览诸子百家却不为所囿,以"兼容并包"的胸襟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论及"法先王"与"循时变"的辩证关系时,他既肯定周礼的精神价值,又强调"因世制宜"的务实态度,展现出"执两用中"的深邃智慧,这种既有文人风骨、又具政治远见的"气",使他的文章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思想张力。
苏轼文章的动人之处,更在于其沛然莫御的"情",考场作文常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他却能将真挚情感融入严谨论述,使文章兼具逻辑的力量与感染人心的温度,在《上梅直讲书》中,他回忆少年时"独与居,独与游"的孤独求索,笔锋一转又以"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的自嘲,表达对功名的超然态度,这种情感绝非无病呻吟,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叩问——他追求的不是"致君尧舜上"的功业,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自由,正是这种深挚的情感,让他的考场文字超越了应试的功利性,成为与读者心灵的深度对话。
重读苏轼的考场文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篇篇传世佳作,更是一个鲜活灵魂在历史长河中的闪耀,他以"真"立文,以"气"贯文,以"情"润文,最终实现了"文"与"人"的完美融合,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奔放,也有"明月几时有"的婉约深情;既有"人生如梦"的哲思叩问,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这种多元而统一的生命气象,正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当我们沉浸在这些千年文字中,依然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灵魂的脉动,苏轼用他的创作实践证明:文字的最高境界,永远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或许就是这位文学巨匠给予我们的永恒启示——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命对生命的真诚呼应,是灵魂与灵魂的隔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