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满分作文,2013高考满分作文谁欠谁的幸福
《墨痕深处》
摊开泛黄的宣纸,狼毫笔尖在砚池里轻蘸,墨色如夜色般缓缓洇开,氤氲出一幅水墨长卷,我总会想起那个蝉鸣聒噪的盛夏,祖父宽厚的手掌覆着我的小手,在九宫格的红字旁郑重写下"永"字,他低沉的声音带着岁月的回响:"汉字是有筋骨的,每一笔都在时光里生长,在岁月中沉淀。"那时我尚不解其意,只觉得墨香氤氲中,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神秘,直到高考考场上写下最后一笔,才恍然看见,墨痕深处,竟藏着千年的月光与文化的星河。
祖父的书房永远飘着松烟墨的清冽香气,那是时光沉淀的味道,他教我写字时,从不让我拘泥于描红,而是让我凝神观照《兰亭序》的摹本。"你看这个'之'字,"他枯瘦的手指轻点王羲之的飞白,墨迹在纸上如行云流水,"像不像流水遇到礁石,既有顿挫的波澜,又有顺势而为的智慧?"我握着笔的手心沁出细汗,手腕僵硬得像块未经雕琢的生铁,祖父却含笑摇头:"写字如做人,先要学会'屋漏痕'般的沉稳,才能有'折钗股'般的劲道,根基稳了,才能走得远。"
后来我师从书法老师专攻楷书,每日对着《九成宫》碑帖临摹至夜深,老师常说:"欧楷险劲峭拔,要如悬崖青松,根须深扎岩缝,枝叶方能凌云舒展。"那些日子,指尖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手腕酸痛难忍,常常对着宣纸上的字迹怔忪出神,直到某个清晨,我在公园偶遇一位老者演练太极拳,白鹤亮翅的舒展、野马分鬃的灵动,竟与老师所言的"永字八法"暗暗契合,原来书法中的"锥画沙""印印泥",皆是生活姿态的艺术化表达,是天地万物在笔墨间的精神映照。
高二那年的市书法比赛,成为我记忆里一道深刻的刻痕,因过度紧张,在书写"静"字时,心字旁的竖钩不慎歪斜,墨痕在宣纸上洇开一片狼藉,望着那个倾斜的"静"字,祖父的话语突然在耳边响起:"墨有浓淡干湿,心要澄明如镜。"我深吸一口气,重新铺开素净的宣纸,再次提笔,这一次,笔尖与纸面相触的刹那,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与呼吸的韵律,那个重新写就的"静"字,竟格外沉稳通透——右边的"青"部如山峦叠翠,生机盎然;左边的"争"旁似流水潺湲,动静相宜,最终我捧回了奖项,但比荣誉更珍贵的,是那一刻与墨对话、与心相拥的宁静与笃定。
高考前夜,我郑重取出祖父留下的旧砚台,砚池边缘几道深刻的裂纹,如同老人手上的岁月纹路,触感温润而沧桑,细细研磨新墨,写下"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墨色在宣纸上缓缓晕染,如同时光在记忆深处发酵,眼前浮现祖父教字时的场景: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他银白的发梢上跳跃,将墨香染成金色,原来真正的传承,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一笔一画的坚守,一代一代的接力。
考场上,当"传承"二字映入眼帘,我握着笔的指尖微微发烫,那个歪斜又重生的"静"字、太极拳者的飘逸身姿、砚台上的岁月裂纹,纷至沓来,笔尖落下时,墨痕深处,仿佛有无数双温暖的手在牵引着——王羲之的飘逸如云、颜真卿的雄浑似山、祖父的温润若水,都在这一笔一画中苏醒、交融,我写得极慢,极稳,因为深知自己书写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图腾。
那幅高考作文本被我精心装裱,悬挂于书房最显眼处,每当有人问起这幅字的精妙之处,我总会指着那个"永"字详解:"你看这起笔,如高峰坠石,力透纸背;这横画,似阵云列阵,开阔舒展;这撇捺,如犀角弯刀,刚柔并济。"我最想说的是:汉字是有生命的呼吸,它活在每一次提按顿挫的韵律里,活在每一处墨痕深处的时光褶皱里,就像祖父教诲的那样,唯有站得稳、走得远,方能在时光的长河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也属于这个民族的永恒篇章。
墨痕未干,时光不老,那些写在宣纸上的字迹,早已超越笔墨的载体,成为生命里最温柔的印记,成为文化长河中最动人的涟漪,它们在岁月中静静流淌,滋养着心灵,也照亮着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