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山东高考作文,2010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时光的刻痕与永恒的灯盏
时光如川,不舍昼夜,在岁月的河床上冲刷出或深或浅的刻痕,有些刻痕,如沙砾般被流水悄然淘尽,消散于无形;而另一些,则如磐石般屹立不倒,在时光的淘洗下愈发清晰,闪耀着恒久的光芒,2010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光亮”,恰似一盏穿越时空的永恒灯盏,照亮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这光亮,并非源自外界的喧嚣与浮华,而是深植于内心的坚守与奉献,是那些在平凡中闪耀的瞬间,最终汇聚成一条照亮时代星河的璀璨光带。
光亮,是坚守初心的执着。
这份光亮,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绝,当官场的污浊与束缚如乌云般压来,他选择了归隐田园,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中,守护着人格独立的净土,他的光亮,不在于庙堂之高的显赫,而在于“不为外物役使”的纯粹与风骨,同样,这份光亮也闪耀在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樊锦诗身上,她将青春与生命,连同那颗赤子之心,一并献给了大漠黄沙,数十载寒来暑往,她在风沙中守护着千年壁画的静美,让沉睡的艺术瑰宝重焕光彩,她的坚守,让敦煌的文明光芒穿越千年时空,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根脉,可见,人生的光亮,往往诞生于对初心的执着守望,即便前路漫漫,孤身一人,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守本身,便是一束能穿透一切阴霾的不灭之光。
光亮,是于平凡中创造的不凡。
这束光,有时并非耀眼的太阳,而是暗夜中悄然绽放的萤火,它微弱,却执着,在四川凉山深处,教师阿保俄热的身影,便是这样一点萤火,他用微薄的工资,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十余年,点亮了无数贫困孩子的求学梦,他的身影或许渺小,甚至不被许多人知晓,但他日复一日的付出,却如点点萤火,汇聚成一条充满希望的星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平凡的光亮,之所以最能触动人心,正因为它没有华丽的包装,却蕴含着最朴素、最坚韧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伟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每一次平凡的坚持与善良之中。
光亮,更是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有些光亮,早已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升华为一种永恒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图腾,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是对真理与理想九死不悔的求索,其精神光芒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尘埃,至今仍激励着无数探索者前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以生命为笔,以热血为墨,写下的不仅是个人气节,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风骨与脊梁,这些光亮,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再看齐鲁大地,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的光芒,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其智慧之光至今仍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东方方案。
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一些人却在追逐光鲜亮丽的外表时迷失了方向,将名利与地位误认为是人生的唯一光亮,他们追逐着虚幻的“光”,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灯盏,真正的光亮,从不依赖外界的定义与评判,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与对世界的无私奉献,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一生致力于田畴,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的光亮,不在于头顶的无数光环,而在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那朴素而伟大的愿望,这份愿望,如同他亲手培育的稻穗,饱满而沉甸甸,滋养着生命,也照亮了人心。
人生的光亮,或许微弱,却足以穿透最深沉的黑暗;或许短暂,却足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它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一次坚守的选择里,每一次无私的付出中,每一次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里,回望2010年,山东的考生们或许曾用笔墨书写过他们对“人生的光亮”的理解,而今天,我们更应让这束光在行动中闪耀,无论是坚守岗位的普通人,还是投身科研的学者,抑或是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盏灯,用自己的微光,照亮前路,温暖他人。
时光流转,河床上的刻痕或许会逐渐模糊,但那些真正照亮生命、温暖人心的光亮,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束光,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更不辜负内心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