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语文2017作文,湖北高考语文2017作文范文
本文目录导读
- 方圆之道的哲学启示:规矩与自由的古老智慧
- 创新与传承的辩证统一:让传统在时代中焕发新生
- 在方圆之间寻找个人坐标:人生的“执”与“通”
- 在变与不变中书写时代答卷:青年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在传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
荆楚大地,钟灵毓秀,自古便是人文荟萃、思想激荡的沃土,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悲歌,到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雄心;从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千年风月,到东湖“一城山水半城湖”的碧波荡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2017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题以“方圆之用”为引,看似平实,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叩问:在规矩与自由、传承与创新之间,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不仅是对个人智慧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思。
方圆之道的哲学启示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源自《孟子》的古老箴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集体共识。方,是棱角,是框架,代表着规则、秩序与不可逾越的边界;圆,是弧度,是融通,象征着灵活、包容与顺势而为的智慧,二者看似冰炭不容,实则构成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古人云:“智欲圆而行欲方。”这精辟地概括了理想的人格境界:内心当如圆融无碍的明镜,洞察世事,通达人情;行为则应如方正有度的圭臬,坚守原则,不偏不倚,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誓言,正是这种哲学的生动体现,他既坚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正之道,以家国为重,绝不妥协;又以圆融的胸怀包容了天下苍生的喜怒哀乐,展现出“外圆内方”的大智慧。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方与圆的界限似乎愈发模糊,当僵化的“规则”成为束缚创造力的无形枷锁,当无度的“变通”沦为突破道德底层的合理借口,我们不禁要问:在喧嚣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是否还能在方圆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近年来,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从未停歇,有人视传统为进步的绊脚石,认为必须彻底砸碎旧有框架;有人则将传统奉为文化的根脉,断言任何创新都须在传承的基石上进行,这两种观点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反映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维度:如何在瞬息万变中保持内心的定力,在固守本源时寻求突破的可能?
创新与传承的辩证统一
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湖北为这个宏大的命题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答案,在武汉,黄鹤楼的飞檐斗拱与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城市画卷;在荆州,楚简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览与沉浸式体验,让沉睡千年的文字“活”了起来,古老的文化以科技为媒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些实践雄辩地证明: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无情背叛,而是为其注入时代血脉,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传承,也绝非故步自封的僵化复制,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
以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为例,这门古老艺术曾一度在时代浪潮中面临生存危机,一批年轻的京剧演员并未选择沉寂,而是勇敢地尝试将流行音乐元素、现代舞蹈语汇融入传统表演,让古老的唱腔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这种“老调新唱”的创新,非但没有削弱京剧的魅力,反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为这门艺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正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所言:“移步不换形。”创新的本质,是守住艺术的魂魄与神韵,而形式上的变通,则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这份穿越时空的力量。
反观当下,一些所谓的“创新”却陷入了令人忧虑的误区,有人打着“传统”的旗号,将文化符号进行简单、粗暴的复制,沦为空洞的商业表演;也有人以“创新”为名,肆意解构经典,消解其应有的厚重与尊严,这两种倾向,都粗暴地割裂了传统与创新之间血脉相连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创新,应如庖丁解牛般,深入传统的肌理,洞悉其筋骨,再顺应时代的脉络游刃有余;而真正的传承,则应如春风化雨般,在潜移默化中延续文化的基因,使其在新的土壤中自然生长。
在方圆之间寻找个人坐标
将视野拉回到个体层面,方与圆的智慧同样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法宝,即将面临高考的青年学子而言,这更是一场“方”与“圆”的智慧博弈:既要在考场上严格遵守既定的规则,又要在人生的长河中保持灵活的选择与开放的姿态,有人认为,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唯有循规蹈矩、稳扎稳打才能脱颖而出;也有人主张,人生不应被单一的分数定义,勇敢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这两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共同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与坚守,也要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豁达与灵活。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北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便是“方圆之道”的完美注脚,他一生扎根田垄,看似“守旧”地坚持着杂交水稻的研究,数十年如一日,这便是他的“方”——对科学真理的执着坚守,在研究方法上,他却以“圆融”的智慧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勇于探索新的路径,他曾深情地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粒种子,既深植于传统农业的深厚土壤,又孕育着现代农业的无限希望,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选择方或圆,而在于找到二者的黄金结合点——以规则为根基,以创新为翅膀,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
在变与不变中书写时代答卷
站在今天回望2017年的时间节点,“方圆之用”早已超越个人处世的哲学范畴,升华为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的智慧密码,从“一带一路”倡议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包容,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天下大同、守望相助”的胸怀,中国正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诠释着新时代的方圆之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我们既要做“方”的坚定守护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与价值底线;也要做“圆”的勇敢开拓者,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锐意创新的精神,去迎接未来的无限挑战。
正如湖北的东湖,既有静水深流的沉稳与包容,又有波光粼粼的灵动与活力,人生亦然,唯有在方圆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才能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方圆之用”中领悟古老智慧,在“变与不变”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