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语文高考附加,2020高考语文附加

教育 2小时前 979

2017语文高考附加,2020高考语文附加

竹简上的月光

那一年高考附加题的语文试卷摊开在面前,赫然印着"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的醒目标题,我凝视着卷面上那些似曾相识的文言文句,心中却莫名涌起一阵茫然——它们像从历史长河中打捞起的沉船,装载着千年前的月光,可我们这一代人,谁还记得如何打捞?那些被时光浸润的文字,究竟是通往智慧的钥匙,还是封存记忆的符咒?

当电子阅读器以毫秒的速度刷新着屏幕,当短视频用三秒钟的刺激填满所有生活缝隙,我们似乎正在集体患上一种文化失忆症,那些曾经刻在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智慧,正像被潮水反复冲刷的沙滩字迹,渐渐模糊不清,我们用"YYDS"代替了"高山仰止",用"绝绝子"解构了"阳春白雪",语言在加速异化的同时,文化基因也在悄然变异,这种变异并非简单的代际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当信息碎片取代了系统阅读,当即时快感消解了深度思考,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经典对话的能力?

我曾见过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冷清,年轻读者寥寥无几,那些线装书像被遗忘的孤岛,在书架的阴影里沉默;我也听过中学生抱怨文言文"无用",他们更擅长用表情包交流,却读不懂"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更无法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这让我想起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那些色彩斑斓的飞天在岩壁上飞舞千年,而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数字影像惊鸿一瞥,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它需要心灵的共振,需要血脉的贯通,更需要当代人赋予其新的生命体验。

2017语文高考附加,2020高考语文附加

在江南古镇的水边,我曾遇见一位老篾匠,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竹篾间翻飞,编织出的竹篮细密如织,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他说这门手艺传了五代人,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学了。"慢工出细活,老祖宗的智慧都在这竹条里呢。"老人叹息道,夕阳下,他佝偻的影子与竹篮的纹理重叠,构成一幅动人的文化剪影,这让我想起《考工记》里"智者创物,巧者述之"的古训,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代人指尖的温度与呼吸,是手艺人与材料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用现代科技守护着千年文物;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用水下舞蹈演绎《洛神赋》,让古典美学惊艳年轻观众;B站UP主用说唱演绎《楚辞》,让千年诗句焕发新生,这些探索让我看到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刻板的复古,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就像竹简上的月光,不必原封不动地保留在竹简上,也可以化作手机屏幕上的清辉,照亮数字时代的夜晚,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遇,当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碰撞,就能激发出令人惊叹的化学反应。

站在高考考场上,我忽然明白那些文言文句子的分量,它们不是考试的工具,而是文化的密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我们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时,我们触摸到的是文天祥的赤诚;当我们品味"大江东去"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苏轼的豪情;当我们诵读"落霞与孤鹜齐飞"时,我们看见的是王勃笔下的壮美,这些精神基因,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成为我们面对世界时的独特视角。

走出考场,阳光正好,我想起敦煌藏经洞里那些泛黄的经卷,它们在黑暗中沉睡千年,终将在新时代重见天日,文化的传承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我们这一代人,既要接好前人传来的火炬,也要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竹简上的月光或许会老去,但文化的光芒,永远年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光的载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千年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2016江苏高考时间,2016江苏高考时间科目表
« 上一篇 2小时前
2017高考热门专业,揭秘:2017年三大类就业火爆的高考专业!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