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辽宁高考理综,2012辽宁高考理综难度
理综试卷里的时光琥珀
2012年辽宁高考理综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六月的风吹得沙沙作响,像一首青春的挽歌,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校服的男生,终于放下了紧握了三个小时的笔,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望着试卷上最后那道电磁感应大题,辅助线勾勒出的磁场分布图,突然与三个月前物理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能量守恒"四个字重叠——原来有些坚持,真的能让时光在笔尖下凝结成琥珀,封存住那个为理想全力以赴的自己。
被溶解的化学方程式
考场的空气里漂浮着消毒水与紧张混合的味道,像极了实验室里第一次配制浓硫酸时,浓硫酸注入水中升腾的白色雾气,带着一丝灼人的焦虑,当试卷翻到化学部分,第七题的有机推断图突然让前排女生的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刺耳的声响,那是道苯环取代物的题目,复杂的结构式如同迷宫,记忆中化学老师总爱在晚自习时,用红粉笔在黑板右上角画个可爱的笑脸:"同学们看,苯环就像个固执的单身汉,只愿意接纳三个最亲密的朋友,再多一个都不行哦。" 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灯火通明的教室,空气中粉笔灰的味道和老师略带沙哑的嗓音,都成了此刻无声的陪伴。
考场后排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像羽毛般落下,又迅速被紧张的氛围吞噬,第十八题的实验题里,那个需要除杂的氯化氢气体混合物,让无数人想起学校仓库里落满灰尘的干燥塔,以及实验课上手忙脚乱的操作,监考老师踱步的皮鞋声像秒针般精准地敲打在每个人的神经末梢,有人偷偷瞥了眼墙上的挂钟,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四十二分钟——足够解完三道化学大题,足够让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电子式、方程式,在脑海中重新排列组合,最终指向那个唯一的正确答案,那四十二分钟,像一个浓缩的宇宙,承载着无数个化学反应的碰撞与生成。
在坐标系里游走的生物链
生物部分的图文并茂,总是让人想起春天里生机勃勃的生物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当看到第三十九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曲线图时,窗外的知了突然开始不知疲倦地鸣叫,那声音像是为这场青春战役奏响的背景音,那道题里,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这个冰冷的数字,像极了高三模考成绩单上那些残酷而真实的比例,提醒着每一次努力的付出,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耗散,我们如同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名为"高考"的链条中,奋力传递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能量。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示意图在眼前徐徐展开,复杂的神经突触和激素分子如同精密的电路图,监考老师提醒"距离结束还有十五分钟"的声音,像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窜过脊髓,激起一阵战栗,有考生开始不自觉地按压合谷穴,这个被生物老师戏称为"考试救命穴"的位置,此刻仿佛真的能汲取一丝力量,草稿纸上画着的甲状腺激素调节反馈机制,那负反馈的环路,多像此刻考生们与分数之间、与自我期望之间那种欲罢不能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每一次调节,都牵动着全身的神经。
在抛物线上落定的物理人生
压轴的物理题,总是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庄严感,仿佛是十二年求学生涯的最终裁决,当那个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动画在脑海中反复回放时,窗外的阳光恰好穿过云层,在试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是命运的启示,第25题的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方程式,并列在草稿纸上,像极了十二年来所有坚持与放弃、欢笑与泪水的最终较量,每一个公式,每一步推导,都像是为这段抛物线般的人生轨迹,计算着最终的落点。
收卷的指令响起时,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有人对着最后一道电磁感应题的辅助线久久凝望,那条用虚线画出的磁感线,竟与三年前第一次接触物理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下的第一根磁感线神奇地重合,那一刻,所有的紧张、焦虑、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一种奇妙的释然与感动,或许这就是理综的奇妙之处,那些溶解的方程式、游走的生物链、抛物线的人生轨迹,最终都会在某个六月的午后,凝结成青春最厚重的时光琥珀,封存住所有奋斗的瞬间。
走出考场时,夏日的微风拂过脸颊,带着一丝清凉,考生们惊讶地发现,校门口的玉兰花不知何时已经悄然绽放,洁白的花瓣在阳光下圣洁而美好,就像那些在理综试卷里反复出现的化学反应,在无数个日夜的催化与转化后,在汗水的浸润与时光的沉淀中,终将结晶为生命中最独特、最闪耀的晶体,而2012年的辽宁高考理综,不过是这场盛大结晶过程中,一个微不足道却又意义非凡的分子式,是青春这本厚厚书卷中,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