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全国二卷2017高考语文,全国二卷2017高考语文答案

教育 4小时前 785

《尺素传薪》

暮色如墨,悄然浸染了图书馆的每一寸角落,古籍修复师林砚正俯身于工作台前,用一柄鬃刷轻抚一册泛黄的《论语》,书页边缘的虫蛀孔洞,宛如岁月留下的细密叹息,在台灯暖黄的光晕下,纸纤维舒展成清晰的脉络,仿佛诉说着四百年的风霜,这册明代嘉靖年间的刻本即将完成修复,然而当书页被小心翼翼地展开时,夹层中露出的半张泛黄信笺,却让他的指尖忽然凝滞——那是三十年前,他的老师陈宗怀先生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

信纸上的钢笔字迹已因时光而晕染,唯独"薪火相传"四个字,力透纸背,墨色如新,林砚的思绪瞬间被拉回那个暴雨如注的午后,雷声在窗外轰鸣,陈先生将这册残破的《论语》郑重地交到他手中,老人浑浊的眼眸里,闪烁着比闪电更明亮的光:"砚台啊,古籍修复不是修补纸张那么简单,我们是在修复文明的记忆,是在与古人隔空对话。"彼时他还是中文系大三的学生,对古籍修复一窍不通,只当这是这位儒雅老教授布置的"特殊作业",未曾想,这一接,便是接过了一生的使命。

最初的日子,林砚仿佛置身于浩渺的古籍海洋,常常在修复室那张老旧的樟木桌前一坐就是整天,他手持竹镊子,指尖却微微颤抖,那感觉不像是握着工具,而是托着千斤重担,陈先生耐心地教他辨识纸张的年代:"宋代的纸质轻柔如云,触手生温;明代则厚实似帛,纹理分明。"教他调制浆糊:"用上好的小麦淀粉,配以少许明矾,以文火三沸三晾,稠度需如初春的柳絮,不粘不滞。"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在陈先生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指下,都化作了有生命的存在,仿佛每一张纸、每一滴浆糊,都有自己的脾性与故事。

修复技艺中最艰难的,莫过于书页断裂处的补缀,林砚曾因一页《孟子》的细密裂痕而彻夜难眠,断裂处的纤维如游丝般脆弱,稍有不慎便会化为齑粉,陈先生没有直接示范,而是递给他一盆含羞草,指着它合拢的叶片说:"你瞧,它懂得在触碰时保护自己,修复之道,亦在于此,要懂得敬畏,顺势而为。"三天后,当林砚用桑皮纸精心制成的补片,完美贴合裂痕,几乎看不出痕迹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恰好透过窗棂,在修复好的书页上投下细碎如金箔的光斑,那一刻,他仿佛听见了纸张舒展的呼吸声。

岁月在樟木桌的磨痕中悄然流逝,林砚从助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修复师,而陈先生的白发,也如古籍中的虫蛀孔般日渐密集,临终前,老人将毕生整理的笔记郑重交给林砚,扉页上是老人用小楷写下的十六字箴言:"修复之要,在于'诚'字,诚于古,诚于手,诚于心。"这"诚"字,是林砚从业三十年来,心中不灭的灯塔。

这封夹在《论语》中的信笺,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林砚记忆的闸门,让他想起许多被时光尘封的细节,他取出陈先生的笔记,在"诚于古"那页,发现老师用红笔圈出的一段话:"每修复一页,都是与古人的深度对话,你要静下心来,听见纸张的呼吸,触摸墨迹的脉搏,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温度。"窗外的月光如水,温柔地洒在笔记上,字迹在光影中浮动,与三十年前那个雨后初霁的午后,奇妙地重叠在了一起。

林砚铺开一张上好的蝉翼宣纸,提笔给远方的学生回信,他的字迹早已褪去了青涩,笔锋间流转着三十年的时光重量,沉稳而有力,竟有了几分陈先生的影子,信的末尾,他写道:"薪火相传,不在于复制技艺的形骸,而在于传承那份对文明的敬畏与热爱,让每一纸墨香,都能跨越时空,继续诉说。"写罢,他将这封信笺轻轻夹入刚刚修复完成的《诗经》书页中,那动作,如同一位园丁,将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文化的沃土之上。

晨曦微露时,林砚推开修复室的门,金色的阳光穿过古老的雕花窗棂,在满架的古籍上投下斑驳而温暖的光影,那些等待修复的古籍静默矗立,宛如一群沉默而庄严的文明守望者,他拿起那柄陪伴了他半生的鬃刷,目光落在手中一册宋版的《史记》上,纸纤维在晨光的抚慰下微微震颤,仿佛在回应着来自千年的、深沉而悠远的呼唤。

历年高考日语真题试卷,历年高考日语真题试卷及解析
« 上一篇 4小时前
四川2017高考状元,2017年四川高考状元
下一篇 »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