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7高考吧,四川2017年高考
《那年夏天,在四川高考的笔尖下》
2017年的夏天,成都的暑气来得格外早,锦江边的柳叶被晒得卷了边,人民公园的茶客们摇着蒲扇,谈论着即将到来的高考,那时的我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背着磨出毛边的书包,在堆满试卷的课桌上,用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书写着对未来的想象,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与汗水混合的味道,蝉鸣声声,仿佛在为这场青春的战役擂鼓助威。
四川的高考,从来都带着一股子江湖气,数学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难倒了整间教室,邻座的男生把草稿纸揉成团砸向墙角,发出沉闷的声响;英语听力播放时,窗外的蝉鸣和磁带里的电流声混在一起,恍惚间竟分不清哪个更真实,但最让人难忘的,是文综考场里那股淡淡的墨香——历史、政治、地理的答题卡在笔尖下沙沙作响,仿佛巴山蜀水的千年风云,都在这方寸之间缓缓流淌,每一笔落下,都像是在与先贤对话,与山河共鸣。
那年的作文题是"从自身出发,谈谈对'一步一脚印'的理解",我盯着题目发呆,忽然想起高三开学时,班主任在黑板上画下的那条蜿蜒曲线:"你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铺路。"那时我们笑他老套,却在无数个熬夜刷题的深夜里,反复咀嚼这句话的分量,教室后门永远留着一条缝,教导主任的皮鞋声会在凌晨一点准时响起,像一首催人奋进的进行曲;食堂阿姨会在打饭时多给我们舀一勺菜,说"娃儿们长身体,要吃饱",那勺子里盛的不仅是饭菜,更是母亲般的关怀;就连平时最严厉的数学老师,也会在晚自习后留下几道附加题,轻声说"试试这些,说不定高考能用上",眼神里满是期许与鼓励。
四川人的骨子里,藏着一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韧劲,我们曾在峨眉山的晨雾里背单词,云雾缭绕间,声音仿佛与山风融为一体;在都江堰的堰水边记公式,奔流不息的江水教会我们"上善若水"的智慧;在杜甫草堂的竹林里练作文,斑驳的竹影映在稿纸上,仿佛在诉说着"笔落惊风雨"的豪情,有人说四川考生"心大",把高考当儿戏,却不知我们只是把焦虑藏在了火锅的沸腾里——毛肚七上八下,仿佛在演练解题步骤的精准;鸭肠在红汤里翻滚,像极了那些在草稿纸上反复涂改的公式,最终在麻辣的酣畅中找到答案,我们用乐观豁达化解紧张,用麻辣鲜对抗压力,这或许就是巴蜀文化赋予我们的独特密码。
查分那天,整个年级都炸开了锅,有人对着电脑屏幕哭红了眼,泪水里交织着喜悦与释然;有人把分数条折成纸飞机扔出窗外,任它带着青春的梦想飞翔;更多的人则围在一起,互相拍着肩膀说"没事,还有下次",声音里满是真诚与慰藉,我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忽然想起三年前刚上高中时,班主任说的那句"高考是青春的成人礼",那时不懂这句话的重量,直到走过这段兵荒马乱的岁月,才明白所谓成人礼,不是那张录取通知书,而是那些在压力中学会坚持,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跌倒后依然敢重新站起来的瞬间,是青春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勋章。
如今回望2017年的四川高考,记忆里最清晰的不再是那些令人窒息的题目,而是清晨五点半的教室灯光,在黎明的微熹中显得格外温暖;是课桌上堆成小山的复习资料,每一本都浸透着汗水与梦想;是同学之间传过的纸条上歪歪扭扭的"加油",字里行间满是并肩作战的情谊;是老师嘶哑喉咙里反复强调的"再坚持一下",声音里带着疲惫却依旧坚定,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共同构成了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如同成都老街的青石板,每一道纹理都记录着成长的足迹。
就像成都的茶馆,盖碗茶要三起三落才能品出真味,高考的磨砺也让我们在跌跌撞撞中读懂了成长,它或许不是人生的终点,但绝对是青春里最滚烫的一章,教会我们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从容,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多年后当我们再提起那年夏天,想起的不会是分数的高低,而是和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拼尽全力的样子,是夏日的蝉鸣、教室的灯光、试卷的油墨香,还有那份永不言弃的少年意气,这大概就是四川高考教会我们的事——重要的不是走到哪里,而是和谁一起,如何走过,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早已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