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福建卷,2017高考语文福建卷答案解析
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对话
2017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那道《红楼梦》的阅读题,曾让无数考生在考场上陷入沉思,题目聚焦于"香菱学诗"情节中黛玉看似矛盾的教学理念——既强调"诗有别才"的灵感天赋,又要求"老杜说即事一人一事"的写实功夫,这组辩证关系,恰似敦煌藏经洞中那些历经千年风沙的经卷:有些字迹斑驳却风骨凛然,有些墨迹如新却神采凋零,真正的艺术生命,正如碑与帖的辩证统一,既需要沉潜于传统的深厚根基,更呼唤突破窠臼的创新胆识。
香菱初入诗社时呈上的第一首咏月诗,恰似用金箔堆砌的佛像,"精华欲掩料应难"的辞藻虽美,却缺乏灵魂的灌注,黛玉的点评如醍醐灌顶:"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深耕细作,才孕育出《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千古神韵,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恰是建立在对经典的反复咀嚼之上,如同米芾遍临晋唐法帖,最终形成"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个人风貌,没有对传统的深刻体悟,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艺术若止步于临摹,便如博物馆中的标本,虽存其形却失其神,香菱在黛玉指导下"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终悟诗道,写出"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的佳句,这恰似八大山人的艺术历程——初学黄公望的规整,却能将"披麻皴"化为"折带皴",在残山剩水中寄寓故国之思,艺术的真谛在于突破,正如颜真卿在安史之乱的悲愤中,突破王羲之的书风藩篱,创造出《祭侄文稿》"屋漏痕"般的雄浑线条,敦煌壁画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唐代的丰满圆润,正是历代艺术家突破传统的见证,若香菱只会模仿黛玉的诗风,断难写出"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这样既承唐诗气韵又具个人新意的妙句。
反观当代艺术教育,常陷入"要么彻底创新,要么全盘传统"的二元对立误区,福建土楼的建筑智慧恰是破局典范——既传承中原夯土技术,又创新出适应山区环境的"圆楼"形制,书法史上"碑学"与"帖学"的争论,实则遮蔽了何绍基融碑入帖、创造出"如屈铁枯藤"独特书风的真谛,就像香菱最终领悟的"诗心",既需要"老杜说即事一人一事"的扎实功夫,更需要"诗有别才"的灵光乍现,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实践尤为精妙——他们既要遵循古法修复古画,又要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延续文物生命,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精妙平衡。
站在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前,我常浮想联翩:那些无名画师们,当年是否也如香菱学诗一般,既临摹前人的线条技法,又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恰似碑帖之间的永恒对话,碑是艺术的根基,帖是沟通的桥梁,唯有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才能让艺术的血脉生生不息,就像香菱最终学成的诗,既有杜诗的沉郁顿挫,又有少女特有的清新自然,这才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在碑的厚重与帖的灵动之间,走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艺术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