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苏高考作文,2015江苏高考作文题
借光而行
暮色四合时分,我常伫立于老屋的窗前凝望苍穹,那扇窗棂是青年时代的祖父亲手以榫卯结构打造,木纹深处嵌着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彼时我总不解,古人何以要造这样一扇仅能观天的窗,直到某个雨夜,我在檐下积水中窥见整片星河——原来有些光芒,唯有在特定的角度与心境下,方能得以窥见。
2015年江苏高考以"智慧"为命题作文之际,我正伏案修改剧本,案头那盏台灯由祖传煤油灯改造而成,玻璃灯罩上仍留存祖父手书的"慎思"二字,灯光透过灯罩在稿纸上投下温润的光晕,恍惚间竟与记忆中老屋的窗棂重叠,刹那间我恍然:智慧从来不是凭空而降的顿悟,而是借光而行时,在人与光的邂逅中悄然生长的藤蔓。
祖父的木工房里永远悬挂着几盏油灯,他曾说木匠需学会"借光"——顺着木纹的脉络借取天光,凿卯时借油灯的微芒,拼榫时借月色的清辉,幼年时我最爱看他做活计,刨花在光影中翩跹如金蝶,木屑在灯下飘浮似星尘,有次我问他为何不用电灯,祖父指着灯芯笑道:"光太烈,反倒照不见木头里的心事了。"彼时我尚不能解,直至后来学习编剧,方才领悟智慧的奥秘:过于明亮则刺眼,过于昏暗则迷茫,唯有恰到好处的光,方能照见事物肌理中深藏的脉络。
去年寒冬,我在苏州留园偶遇一位老雕工,他正以刻刀在竹片上还原《红楼梦》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刀尖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老人告诉我竹子有"性",刻刀须顺着竹纹游走,正如智慧要顺着人性流淌,我注意到他手边置着一面磨砂铜镜,非为照容,而是用来聚光,当他将铜镜调整至特定角度,阳光便汇聚成一点,精准落在最需雕琢的细节上。"智慧并非照亮所有角落,"老人抬眼望我,"而是懂得何处需要光,何处该保留暗。"
这让我想起拍摄纪录片时的经历,在云南丽江拍摄纳西族东巴文时,我们曾选择正午开工,初时的画面过于明亮,反而失却了文字的神秘感,后来摄影师建议改在清晨拍摄,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写在树皮经文上的象形文字顿时苏醒,那些线条仿佛有了生命,原来智慧的光芒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犹如陈年佳酿需经沸水的激发方能释放醇香。
现代人总在追逐更亮的光:手机屏幕的冷光,LED灯的强光,霓虹灯的浮光,我们以为光越亮就越能洞悉世界,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借光而行的能力,正如祖父所言,过于强烈的光只会照见木头的裂痕,却看不见木纹中的韧性,智慧或许不在于拥有多少光源,而能否在黑暗中寻得属于自己的那束微光——可以是窗棂透进的月光,可以是铜镜折射的阳光,也可以是陌生人眼中善意的星芒。
此刻台灯的光晕在稿纸上缓缓晕染,如一汪温润的泉眼,想起祖父教我辨认木纹时说的话:"好木匠不重疤,重纹。"智慧大抵也是如此,不在于规避生命的裂痕,而在于读懂命运的纹路,当我们学会借光而行,便会发现:黑暗并非光的缺席,而是光正在酝酿的方式。
窗外的夜色已浓,案头的灯依然明亮,灯罩上的"慎思"二字在光晕中若隐若现,宛若一串古老的密码,这或许就是智慧的真谛:不是创造光,而是成为光的容器,让每一缕经过我们的光芒,都能照亮更深远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