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答题,2017年高考题答案
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考场里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体,无声的紧张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每个人都笼罩其中,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一束斜阳穿过玻璃,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摊开的答题纸温柔地分割成明暗两个世界,钢笔尖悬停在空白的作文格上方,微微颤动,笔囊中的墨水积蓄着力量,仿佛下一秒就会挣脱束缚滴落,却又在犹豫中徘徊不前,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四十五分钟,而我面前那张八百字的作文纸,依旧是一片刺眼的空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此刻内心的焦灼与迷茫。
是《答卷》,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却在此时此刻显露出前所未有的重量,我曾无数次在模拟考试中写过类似的题目,习惯了用清晰的结构、稳妥的论点,再点缀几句名言警句,最后以升华主题的句子收尾——这便是我驾轻就熟的“答卷”模式,但此刻,当这张需要用整个青春去作答的考卷真正摊开在面前时,我忽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茫然,我们究竟在向谁交卷?这张承载着无数期待的纸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人生课题?窗外的蝉鸣不知何时变得尖锐起来,像一把锉刀,反复磨擦着紧绷的神经,我抬起头,看见前排女生微微颤抖的肩膀,听见后排男生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那声音在寂静的考场里被无限放大,如同春蚕食叶的细碎声响,又似时光悄然流淌的足音,我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与时间赛跑,与内心的怯懦与怀疑搏斗,这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检验,更像是一场未来的审判,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成为撬动人生轨迹的杠杆。
思绪不由得飘回过去的十二年,那些堆积如山的试卷,那些在凌晨依然亮着的台灯,那些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父母殷切期盼的目光……它们如潮水般涌来,将我深深淹没,我们被教导要标准答题,要符合规范,要努力成为一份令人满意的“优秀答卷”,但谁曾告诉我们,当面对那张无法预设答案、没有标准格式的人生考卷时,我们该如何下笔?当所有的公式和定理都无法套用时,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就在这时,一个遥远的画面突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去年夏天,在乡下外婆家,一场暴雨过后,田埂上的一只蜗牛正缓慢而坚定地爬向叶片,它背着那沉重的壳,一步一挪,在湿滑的泥地上留下弯弯曲曲的银亮痕迹,那一刻,我并未觉得它的缓慢是种拖累,反而被那种执着的姿态深深震撼,它没有翅膀,无法像飞鸟一样迅速抵达目的地,但它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属于它的旅程,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动人的答卷?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评判标准,却写满了生命的坚持与努力,以及对目标的无限向往。
笔尖终于触碰到纸张,墨水迅速晕开,在格子里形成第一个字,我忽然释然了,没有选择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引用名人名言来彰显博学,我只是写下此刻耳边的蝉鸣,写下窗边跳跃的阳光,写下那个蜗牛爬行的瞬间,写下我对“答卷”二字最真实的理解,原来,真正的答卷从不在于形式上的完美无缺,而在于是否真诚地书写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是否勇敢地表达了对世界的认知与对自我的探寻,我们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只需在自己的时区里,不慌不忙,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无论是考试中的,还是生活中的。
交卷的铃声响起时,我长舒一口气,那张或许并不完美、甚至有些朴素的作文纸上,留下了我的困惑、我的思考、我的感悟,以及那个蜗牛的记忆,它或许不是标准答案,却是我青春里最真实、最诚恳的一份答卷,走出考场,阳光洒在脸上,暖意融融,我忽然明白,人生就像这场考试,重要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我们如何在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如何在面对未知时保持勇气,如何在一次次“作答”中逐渐认清自己,最终交出那份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而这张答卷,将伴随我们一生,见证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足迹,也指引着我们未来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