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高考作文,2019北京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
本文目录导读:
在文明的褶皱里,看见永恒的星光
伫立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的静谧之中,我曾与一尊西周青铜鼎默默对视,鼎身繁复的饕餮纹在柔和的灯光下,折射出幽深而神秘的光芒,斑驳的绿锈之下,那些先民精心铸刻的铭文若隐若现,每一道弯曲的笔画,都仿佛凝固了三千年前祭祀的庄严、一个王朝的信仰,以及中华文明最初的精神密码,文明的传承,远非博物馆橱窗里冰冷的陈列;它更像这尊青铜鼎上的纹路,历经时光的冲刷与洗礼,早已沉淀为民族血脉中不可或缺的肌理,静待我们以虔诚之心去触摸、去感悟、去解读。
文明是长河,每个浪花都映照着太阳
中华文明,恰似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其源头可追溯至雪山之巅的涓涓细流,沿途不断接纳支流,最终汇聚成奔腾入海的浩荡洪波,甲骨文那刚劲的刀刻痕迹里,烙印着商王占卜问天的虔诚与敬畏;《诗经》“关关雎鸠”的清丽吟唱中,回荡着先民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与歌咏;都江堰那巧夺天工的鱼嘴分水堤,至今仍无声地流淌着李冰父子“道法自然”的卓越智慧,这些文明的瑰宝,绝非尘封于展柜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鲜活基因,当我们吟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箴言时,孔子的智慧穿越千年风雨依然振聋发聩;当我们品鉴《兰亭集序》那飘逸洒脱的墨香时,王羲之的风骨于笔尖处悄然复活,文明的生命力,正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让每一个时代的灵魂都能与之深度共鸣,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传承不是复制,是在创新中接续薪火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精辟地指出:“文物不应是静止的,它们应当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诚哉斯言!文明的传承,绝非刻舟求剑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一场充满活力的创造性转化,敦煌研究院的年轻学者们,借助数字技术的魔力,让斑驳的壁画重焕光彩,飞天的飘带仿佛在云端轻盈起舞;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中,舞者以水下之姿演绎《洛神赋》,曹植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绝世文采,在碧波中获得了新生,这些创新实践,非但不是对传统的背离,反而为古老的文明架起了与当代对话的桥梁,使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魅力,正如宋代汝窑那“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雨过天青色”,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成为现代时尚设计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真正的传统,从来不是僵化的化石,而是能够滋养当下、奔向未来的活水源头。
每个人都是文明星火的守护者
在云南丽江的纳西古寨,年逾七旬的和志刚先生,以双臂为笔,以坚韧为墨,书写出濒临失传的东巴文,让古老的象形文字重焕生机;在福建泉州的蟳埔村,阿姨们头上绚丽的“簪花围”,将千年渔娘的时尚美学,穿成了今日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明的传承,其殿堂从不为专家学者所独有,它深深植根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之中:是春节前夕千家万户门楣上那抹喜庆的朱砂红,是端午佳节苇叶包裹下糯米的清香四溢,是中秋月圆之夜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永恒期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仪式,恰如散落在民间的文明星火,虽微弱,却汇聚成一条璀璨的银河,照亮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站在2023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从甲骨文的古朴到简体字的便捷,从烽火台的狼烟到5G网络的迅捷,中华文明始终在传承中坚定前行,在创新中永葆活力,那些镌刻在青铜器上的不朽铭文,书写在竹简上的传世经典,回荡在古戏台上的悠扬唱腔,从未真正远去,它们已化为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自信,熔铸为面对世界时的从容气度,升华为民族复兴征途上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当年轻的我们在博物馆里驻足凝视,在古籍前沉思冥想,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感悟体认时,我们便是在庄严地接过文明的接力棒,让这条古老的河流永远奔腾不息,奔向更广阔的未来,因为我们深知,文明的永恒,不在于其历史的悠久,而在于每一代人都能从中,看见属于自己的那片璀璨星光,并为之添柴续火,让其光芒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