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走艺术,高考走艺术生的利与弊

教育 2小时前 818

一位艺术生的双重奏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画室蒙尘的玻璃窗,将素描纸上凌乱的几何图形镀上一层朦胧的金边时,林薇已经握紧了炭笔,在明暗交界处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拉锯战,她的指节间嵌着洗不掉的铅灰,校服袖口溅着各色颜料的斑驳印记,这是她备战艺术高考的日常——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选择艺术这条路,如同在湍急的河流中开辟一条支流,既能瞥见别样的风景,也必须直面不为人知的漩涡与暗礁。

艺术高考从来不是坦途,更非所谓“捷径”,当文化课考生埋首于数理化公式的海洋时,艺术生们正与冰冷的静物、善变的光影展开着旷日持久的搏斗,林薇的画室里,墙上斑驳地贴着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的招生简章,桌角堆叠着翻旧了的《设计素描》与《色彩原理》,手机相册里存着上百张色彩作业的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与色彩的较量,每天放学后,她要在这里进行四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周末更是从清晨八点持续到夜晚八点,仿佛时间的沙漏被无形的双手加速翻转。“总有人觉得我们轻松,其实每个艺术生都在用另一种方式拼命燃烧。”林薇的画笔突然在纸上顿住,她凝视着那个始终不够立体的苹果,眉头微蹙,仿佛在与自己的较劲。

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双重压力,像两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每个艺术生肩上,林薇的学校每周有三次晚自习要为专业课让路,这意味着她必须用别人一半的时间消化文化课知识,她的数学笔记本上,除了密密麻麻的公式,还点缀着灵光一现的速写小人,公式旁甚至标注着“透视原理与此相似”的批注,这种被迫的跨界学习,意外地锻造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几何题时她会下意识地分析空间结构,背历史年代时自动联想艺术史上的对应流派,这种思维的迁移与融合,最终成为她手中一把锋利的剑,在竞争中劈开属于自己的天地。

高考走艺术,高考走艺术生的利与弊

集训期间的考验更为严酷,近乎一场修行,冬天的画室寒气逼人,没有暖气的庇护,冻僵的手指几乎握不住画笔;夏天的色彩教室则如蒸笼般闷热,汗水不经意间滴在画板上,便晕开一片难以挽救的色彩,有次林薇为了完成一幅命题创作,连续三天仅睡四小时,最终在画架前体力不支地晕倒,醒来时,她发现自己躺在医务室的床上,手里却还下意识地攥着那本不离身的速写本。“那些日子,梦想具体得能闻到松节油的味道,咸涩得能尝到汗水的滋味。”她轻抚着速写本上斑驳的泪痕,那不仅是熬夜时滴落的汗水,更是无数次濒临崩溃边缘时,无声滑落的泪水。

艺考的残酷在于它既是一场技术的精准考核,更是一次审美的残酷选拔,林薇曾连续五周色彩课拿不到及格,老师在画纸上留下的批注“你的眼睛在哪里”像一根刺,深深扎进她的心里,她没有沉沦,而是开始疯狂地临摹莫奈的《睡莲》,研究印象派如何捕捉光与色的瞬息万变,甚至顶着烈日跑到植物园,观察不同时段光影如何重塑物体的形态,当她的《城市雨景》在省联考中获得满分的消息传来时,评委的评价让她热泪盈眶:“这幅画里住着一个真正会观察、会感受世界的灵魂。”

高考走艺术,高考走艺术生的利与弊

文化课最后的冲刺阶段,艺术生们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平衡术,林薇每天五点起床背单词,画室的墙壁被密密麻麻的英语单词卡片覆盖,她将枯燥的艺术史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将抽象的设计理论做成条分缕析的思维导图,甚至用色彩记忆法来区分历史事件——用红色代表革命,用蓝色象征文艺复兴,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减少,像敲在心上的鼓点,她的画板前却始终放着一张醒目的便签:“画笔可以描绘世界,但文化课是支撑你站立的根基。”

填报志愿时,林薇面临着更深层的叩问与选择:是选择纯艺术专业,在理想的殿堂里孤独求索,还是投身实用设计专业,为未来的生活铺设一条更稳妥的道路?她在央美实验艺术与清华美院视觉设计之间徘徊不定,深夜的台灯下,她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艺术不是逃避现实的象牙塔,而是用美的视角去审视、去改变现实的工具。”这个决定,让她在最终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能够坦然地面对父母眼中复杂的期待与欣慰。

林薇坐在大学设计工作室里,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墙上,还挂着当年那个画坏的苹果素描,它不再是一个失败的印记,而是一座里程碑,记录着从笨拙到精进的蜕变,艺术教会她的,早已超越了技巧的层面,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既定的规则中寻找自由的呼吸,在看似无形的限制中创造无限的可能,当新一代艺术生背着画板,脚步匆匆地走过校园时,他们或许未曾意识到,自己手中的画笔,正悄然书写着中国教育多元化进程中的崭新篇章,在这个追求标准答案的时代,艺术高考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温柔的叛逆:它坚定地告诉每一个年轻的灵魂,成功的路径从来不止一条,而那些对美的执着与热爱,永远值得倾尽全力去奔赴与守护。

浙高考语文,浙江高考 语文
« 上一篇 3小时前
爱提高考,爱提提高考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