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吉林高考人数2017,吉林高考人数2025

教育 9小时前 669

2017,吉林高考的青春群像

松花江的冰层在三月末悄然解冻,碎裂的冰碴顺流而下,撞在江岸的残雪上,发出清脆的声响,2017年吉林全省的12.9万名高考考生而言,这个春天,来得比往年更晚一些,却格外滚烫,他们手中的笔尖在试卷上划过的沙沙声,与江水的流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动人的青春序曲。

冰城考场外的守望

长春市实验中学考点外,朔风料峭,李桂兰裹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双手紧攥着一个早已失去光泽的保温杯,仿佛那是她此刻唯一的慰藉,她的儿子王小明,正在考场内进行他的第三次高考,前两次,命运分别以5分和3分的微弱差距,与他梦寐以求的本科线擦肩而过。

今年开春,王小明毅然将“高四”的书桌搬进了家里的储藏室,那里成了他孤军奋战的堡垒,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台灯的光亮常常从门缝里倔强地漏出来,在走廊的地板上投下一片长长的、温暖的光斑,仿佛是他对未来无声的宣告。

“这孩子,打小就犟,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李桂兰对身旁的家长叹了口气,眼角的皱纹里藏满了心疼与无奈,“他说啥都要读个本科,不然,就对不起自己这些年吃的苦。”

她身旁,另一位家长正悄悄翻着手机里的照片——那是女儿去年在艺考考场前的留影,女孩穿着一件鲜艳的红色羽绒服,在寒风中比着“耶”的手指却冻得通红,笑容里却满是青春的朝气,2017年,吉林高考艺术类考生人数突破2万,同比激增近15%,越来越多如王小明家庭般的普通百姓,开始为孩子选择“文化课+专业课”的双轨路径,试图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之外,另辟一条通往未来的新赛道。

上午九点,考试铃声骤然响起,喧嚣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风声和心跳,李桂兰下意识地抬头,望向教学楼的第三层,那里有一扇常年开着的窗户,据说是校长的办公室,她不知道儿子坐在哪个位置,却仿佛能清晰地“看”到他此刻的模样:眉头微蹙,右手紧握着笔,左手食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这是他思考时,从小到大未曾改变的习惯。

长白山脚下的“突围战”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所朝鲜族中学,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紧张感,金英姬正用汉语默写作文,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的母亲是朝鲜族,父亲是汉族,自幼在双语环境中成长,她的世界,由汉语的成语典故、英语的阅读理解和朝鲜语的古典文学共同构筑,2017年,吉林少数民族考生占比约8.3%,他们如同语言的“三栖选手”,在三种文化体系间自如切换,这比其他考生多了一重无形的挑战。

金英姬的梦想,是考入延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朝鲜语教师,她的家乡,坐落在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只有一所简陋的小学,懂汉语的老师寥寥无几。“很多村里的老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看病、买东西都困难。”她在作文《山那边》中写道,“我想成为连接他们与外面世界的那座桥。”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她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窗外的阳光恰好落在她的作文本上,那工整的字迹,一笔一划,都透着山里孩子特有的韧劲与希望。

而在吉林市的一所重点高中,理科生张伟正全神贯注地检查着数学答题卡,他的父亲是一名下岗工人,母亲在超市做收银员,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就是那台用了五年、屏幕边缘已泛黄的旧笔记本电脑,为了给他凑补课费,母亲每天下班后还要去菜市场摆摊,凌晨五点就要起床进货,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张伟深知,他做的每一道题,都凝结着父母弯下的腰和熬红的双眼,2017年,吉林农村考生占比高达42%,他们中的许多人,像张伟一样,将高考视为改变个人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唯一跳板。

数字背后的时代脉搏

2017年,吉林高考报名人数为129,000人,较2016年激增1.2万人,这组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人口结构的悄然变迁,也是教育观念的深刻演进,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首批“二孩”考生尚未步入高考战场,而“90后”末代学子的考学高峰已然来临,吉林省内的高校资源也在持续扩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省属高校的逐年扩招,为本地考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升学机会。

在录取规则上,2017年吉林高考首次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考生可以同时填报多个专业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填报风险,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考生而言,信息不对称依然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隐形鸿沟,许多偏远地区的中学,甚至没有专职的生涯规划老师,学生们对专业的认知,大多源于父母的朴素建议和电视上“热门专业”榜单的片面影响。

那年夏天,当成绩查询系统在午夜准时开通,全省12.9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心,都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牵动,网站一度因流量过大而崩溃,但在通化市的一个小镇上,镇上唯一的网吧里早已座无虚席,挤满了焦急等待的家长和考生,当屏幕上跳出“598”这个数字时,赵晓宇猛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激动地拥抱身边的朋友——这个成绩,超过理科一本线整整47分,足以让他从容报考省内的重点大学,他的父亲则蹲在网吧门口,颤抖着手点燃了一根烟,烟灰簌簌地落在地上,那是他二十年烟龄里,最紧张、也最漫长的一根烟。

雪落无声,青春有痕

2017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格外早,十一月初,吉林市的街头就已飘起了鹅毛大雪,那些刚刚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年轻人,有的怀揣着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大学的殿堂;有的选择了职业技术学院,准备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有的则背上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但无论去向何方,他们都不会忘记2017年的那个夏天:记得考场外父母殷切而略带焦虑的眼神,记得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如蚁群般的公式,记得查分时心跳几乎要冲破胸膛的瞬间,更记得那些在晨光熹微中朗朗书声、在孤灯下奋笔疾书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松花江的冰层再次冻结,覆盖上厚厚的积雪,江边的长椅上,偶尔会有几个年轻人驻足,他们望着江面上缓缓滑过的冰排,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雪夜里埋头苦读的自己,2017年的吉林高考,就像江面上那些破碎又重组的冰块,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殷切希望,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微光,那些在漫漫长夜中奋笔疾书的身影,终将成为这片黑土地上,最温暖、最深刻的集体记忆。

雪落松江,静默无声;青春无悔,未来可期,2017,吉林高考的故事,早已融入了岁月的长河,但那些奋斗、梦想与成长的青春印记,将永远熠熠生辉。

唐嫣高考成绩,唐嫣高考成绩单
« 上一篇 9小时前
高考历史押题,高考历史押题卷2025
下一篇 » 8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