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华政高考,华政高考分数线

教育 2小时前 709

《华政门前的长阶》

六月的上海,梧桐絮与栀子花的甜香在暖风中交织浮动,淮海中路的法式梧桐枝叶繁茂,将整条街染成深沉的墨绿色,东诸安浜路的路牌下,一群身着蓝白校服的少年驻足仰望,花岗岩门柱在阳光下泛着冷峻而庄重的光泽,脚下被无数考生脚步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蜿蜒着通向这座被誉为"法学黄埔"的学术殿堂。

林晓宇的手心沁出薄汗,准考证的边缘已被他无意识地攥出褶皱,这是第三次确认背包里的考试用具——2B铅笔、黑色签字笔、橡皮,仿佛这些冰冷的物件能替他分担些即将到来的重量,作为本市重点中学的理科尖子生,他的模考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十,却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栏填下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班主任找他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以你的成绩,完全可以冲击清北的理工科。"他只是低头微笑,指尖反复摩挲着校服口袋里那枚磨得发亮的旧铜质校徽——祖父的遗物,一位曾在华政执教四十载的法理学泰斗。

"准备好了吗?"同行的陈宇伸手揽住他的肩膀,这个平日里总穿着篮球衫的阳光少年,此刻也换上了笔挺的正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他们是穿开裆裤就发小,却在这人生的重要岔路口选择了不同的方向——陈宇的目标是隔壁复旦的计算机系,那里代表着数字时代的浪潮。

"你看那栋格致楼,"林晓宇忽然指向校园深处那栋爬满常青藤的红砖建筑,"祖父说,他上课时总爱推开窗户,让梧桐叶飘进教室。"陈宇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午后的阳光透过叶隙在红砖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仿佛有穿着老式中山装的教授捧着泛黄的讲义匆匆走过,空气中似乎还回荡着 decades 前的学术争鸣。

校史馆的玻璃展柜里,一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过往,1952年建校时的黑白影像中,年轻的师生们在简陋的教室里激烈讨论,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拉丁文法条,不远处,泛黄的《苏俄民法典》译本静静陈列,扉页上用钢笔写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的蝇头小楷,林晓宇驻足在祖父的档案柜前,泛黄的教案上,"自然法精神"旁用红笔圈出的批注格外醒目:"法律不仅要规范行为,更要滋养灵魂。"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法理学概念,此刻在他心中变得鲜活而温暖。

考场外的梧桐树下,聚集着翘首以盼的家长,林晓宇的母亲正悄悄擦拭着眼角,她记得丈夫生前总说:"华政的阶梯教室很有讲究,每一级台阶都代表着不同的法律渊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国内法到国际法,拾级而上,才能触摸到正义的真谛。"那些曾经让她觉得遥不可及的法理学概念,此刻忽然变得具体而亲切。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划破午后宁静,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林晓宇在人群中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拄着拐杖站在法学家雕塑前,目光悠远,老人主动搭话:"你是今年的考生?"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缓缓说道:"我1958年入学时,这里还是稻田呢,法律就像这些梧桐树,要经得起风雨,才能长得挺拔。"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抚过雕塑底座,那里刻着"刚健中正"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华政的罗马柱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林晓宇站在校门前,望着那长长的石阶,忽然想起祖父日记里的一句话:"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与传承。"他深吸一口气,迈上了第一级台阶,石阶两侧的香樟树沙沙作响,仿佛无数先辈在低语诉说着法治中国的百年征程,在这座拥有七十年历史的校园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公平正义的故事,而新一代的法律人,正带着理想与信念,拾级而上,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远处,传来陈宇的喊声:"喂,等你一起去复旦看樱花!"林晓宇回头一笑,身影融入了华政的暮色之中。

高考前歌曲,高考前歌曲励志
« 上一篇 2小时前
河南几号高考,河南几号高考2025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