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高考我看高考作文,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
《笔尖下的千军万马:我与高考作文的双向奔赴》
当六月的阳光将柏油路晒得微微发软,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的芬芳与紧张的气息时,总有一群身着校服的年轻人端坐在考场里,与一张素白的考卷和一支笔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役的名字叫高考,而作文,无疑是战场上最醒目的旗帜——它既是抵御评判标准严苛审视的盾牌,也是刺破思想迷雾、让个人观点脱颖而出的利刃;它既要承载千锤百炼的文学功底,又要传递直抵人心的真挚情感,我与高考作文的缘分,始于十五岁那个蝉鸣聒噪的盛夏,终于十八岁黎明破晓的清晨,如今回望,那早已超越了一篇800字命题的范畴,成为一场成长、思考与表达的深度修行。
最初的相遇:当作文沦为"任务"
初中时代的我,对作文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凑够字数"和"堆砌华丽辞藻"的层面,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我望着那片所谓的"江山",只觉得它如同一座云雾缭绕的险峰,既心生向往,又畏惧攀登的艰辛,那时的我,更像一个蹩脚的工匠,手中握着"排比句""比喻句"这些生锈的工具,将素材库里攒下的名人名言、历史典故一股脑地往文章里倾倒,却从未思考过这些华丽的外衣下,是否包裹着真正属于我的思想内核。
记得第一次模拟考,作文题目是《温暖》,我虚构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老师冒雪送我去医院途中不慎滑倒,将棉袄裹在我身上,自己却冻得嘴唇发紫,结尾处,我煞有介事地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自以为能凭借这"感人至深"的情节打动阅卷老师,成绩下来时,那刺眼的32分(满分60)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老师在评语中写道:"情感是真,但虚假的修辞像一层过厚的糖霜,反而掩盖了生活的本味。"这句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彻底打碎了我对作文的幼稚幻想——原来,真正的作文不是"编造故事",而是"诉说真情";不是"炫耀辞藻",而是"让思想闪光"。
觉醒:在烟火人间寻"米"下锅
真正的蜕变,始于我开始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受世界,曾几何时,我总以为作文必须书写"宏大叙事",必须聚焦英雄伟人,却忽略了身边最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最动人的素材,我开始留意巷口那位修鞋匠布满老茧的双手,他每天清晨五点准时出摊,一边娴熟地修补鞋履,一边用老旧的收音机听着咿咿呀呀的评书;我开始记录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她总将煎蛋金黄圆润的边缘留给我,笑称"圆的才吉利";我开始观察校门口那位沉默的保安大叔,他不仅能准确叫出每个学生的自行车编号,在下雨天还会主动将同学们的车辆推进车棚。
这些细碎而真实的片段,逐渐成了我作文取之不尽的"活水",高二下学期,作文题目是《平凡中的不凡》,这一次,我放弃了袁隆平、钟南山等"标配"素材,转而笔锋一转,写下了那位修鞋匠,我细致描绘他如何用三根麻线、一把锥子,将开胶的鞋底重新缝得密实如初;写他如何在忙碌的间隙,给路过的流浪汉递上一杯热水;写他在收摊前,如何仔细地将每一件工具擦拭得锃亮,仿佛在对待稀世珍宝,文章中有这样一句:"他的手粗糙得像历经风霜的老树皮,可那双布满裂痕的手缝补的,又何止是千疮百孔的鞋履,更是过路人被生活磨破的尊严。"那次考试,我出人意料地获得了52分,老师在班上朗读我的文章时,我看见不少同学的眼眶微微泛红,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高考作文从不要求你成为"伟人",它只希望你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用眼睛发现细节,用心灵体悟温度,再用笔将这份感悟传递给更多人。
突围:在规则框架下寻"破局之道"
高考作文从来不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创作,它更像戴着镣铐的舞蹈——必须在立意深刻、结构清晰、语言流畅、素材恰当等既定规则下完成自我表达,这些无形的"镣铐"曾让我倍感压抑,直到我学会在规则框架内寻找"破局点"。
高三备考期间,我系统梳理了历年高考作文题,发现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其核心始终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基于此,我开始构建个性化的"素材库",但并非简单分类,而是为每个素材赋予"多维度标签",以苏轼为例,他不仅是"豪放派词人",更是"被贬的官员""美食家""慈爱的父亲",这些多元标签让他在不同题目中都能灵活"变身":写《挫折》时,他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从容应对;写《传承》时,他以"东坡肉"里蕴含的生活智慧诠释文化基因;写《距离》时,他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反思认知的局限性。
结构上,我逐渐告别了刻板的"总-分-总"八股模板,尝试采用"故事线+思想线"的双线并行结构,在写《时间都去哪儿了》时,我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以爷爷的老座钟为情感载体:座钟的摆锤如同时间的脚步,钟面上的斑驳划痕是爷爷岁月的年轮,当座钟最终停摆的那天,爷爷也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刻,我幡然醒悟:时间并非用来追赶的赛跑,而是值得铭记的珍贵记忆,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让文章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骨架,又有发人深省的思想血肉。
考场:与灵魂的深度对话
高考当天,作文题目《这,就是力量》赫然映入眼帘,提笔的瞬间,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修鞋匠布满老茧的双手、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爷爷座钟沉稳的摆锤,还有无数个凌晨五点,我在台灯下反复修改作文的执着身影,突然间,我豁然开朗:"力量"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它恰恰蕴藏在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我奋笔疾书,写下修鞋匠用一双粗糙的手,缝补了无数双鞋,也缝补了无数人的尊严;写下母亲用日复一日的唠叨,将"善良"与"坚韧"的种子播撒进我的生命;写下自己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深夜,告诉自己"再写一行就好"的倔强,结尾处,我写道:"力量不是聚光灯下的振臂高呼,而是平凡人默默扛起的日常;不是英雄史诗的宏大叙事,而是普通人生命里不灭的微光,这,就是力量;这,就是生活。"
走出考场时,阳光正好,穿透云层洒下金色的光辉,我看见母亲站在校门口,手中捧着一碗沁凉的绿豆汤,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的面容,那一刻,我突然深刻体会到:高考作文从来不是一场冰冷的考试,它是一场与自己灵魂的深度对话——你在纸上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你对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承诺,对未来的期许。
回望:作文是青春最美的注脚
我早已离开考场,但那些与作文相伴的日子却在记忆中愈发清晰,我依然记得修鞋匠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记得母亲厨房里温暖的灯光,记得台灯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这些记忆,早已超越单纯的写作素材,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高考作文教会我的,远不止"如何写文章"的技巧,它教会我用敏锐的观察力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用独立的思考力在规则中保持个性,用真诚的表达力在文字中安放灵魂,它像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了我青春的模样——青涩、笨拙,却始终在努力生长;它又像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我的过去与未来——那些在笔尖流淌的思想,最终化为我走向世界的勇气与底气。
或许,这就是我与高考作文最美的双向奔赴:我用最炽热的青春书写它,它用最深刻的力量塑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