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高考,2021年河津中学高考喜报
一场与命运对弈的青春战役
六月的河津,空气中交织着槐花的甜香与夏日的焦灼,这座黄河岸边的古城,每年盛夏都会因一场名为"高考"的青春盛典而沸腾,在灰色的教学楼里,在堆满试卷的课桌上,无数双年轻的眼眸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忐忑——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河津少年们与命运对弈的青春战场,是他们用汗水书写的成人礼。
凌晨五点半,天光尚未完全破晓,高三(7)班的教室里已亮起一盏盏孤灯,像散落在黑暗中的星辰,李明将保温杯里的凉茶一饮而尽,任凭微苦的液体滑过干渴的喉咙,指尖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书页上划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时间在纸面流淌,他的书桌被复习资料堆成小山,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河津中学,清华线",字迹遒劲有力——这是父亲在工地上搬砖三年,用布满老茧的手为他写下的目标,城市的霓虹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他疲惫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那些被反复涂改的模拟考卷,每一道痕迹都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坚持。
走廊尽头的办公室里,班主任王老师正用红笔批改着最后一叠作文,她注意到李明最近几次模拟考的语文成绩波动很大,那篇《我的河津》里,少年对故乡的眷恋与对远方的向往交织得过于沉重,字里行间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迷茫,她轻轻叹了口气,在作文本上写下批注:"文章要有光,也要有根。"窗外的黄河在夜色中沉默流淌,就像她执教二十年来见证的无数河津学子,带着泥土的厚重与河流的韧性,奔赴各自的远方,她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会长成参天大树,有的会化作无名野花,但只要努力扎根,终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绽放。
距离考场最近的文具店里,老板娘张婶正往货架上补充新的2B铅笔和橡皮,她的店铺已经成了考生们的"补给站",除了售卖文具,还免费提供薄荷糖和清凉油。"每年这时候都像打仗,"她笑着对顾客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柔,"但看着这些孩子,就像看着我当年。"三十年前,她就是从这座县城的考场走出去的,如今看着那些在考前紧张翻阅笔记的侧影,让她恍惚看见了自己当年攥紧准考证发抖的手掌,岁月流转,变的是一代又一张年轻的面孔,不变的是这座古城对知识的敬畏与传承。
高考前夜,整座河津城仿佛都屏住了呼吸,黄河边的广场上,往年热闹的夜市提前收摊;考点附近的街道,交警开始设置临时禁鸣标志;连平时最喧嚣的工地,也自觉地停下了轰鸣的机器,这种全城总动员的静默,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默契——一种无声的托举,托举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托举着这座古城对知识的敬畏,也托举着每个少年即将展开的人生新篇章。
开考铃响的那一刻,河津的夏天突然变得格外安静,考场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细雨落在青瓦上;考场外,家长们踮着脚尖望向教学楼的窗口,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每一道影子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期盼,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响起,有考生扔下笔冲出考场,在阳光下张开双臂拥抱自由,笑声清脆如银铃;也有考生蹲在走廊里失声痛哭,为那些错过的梦想与逝去的青春;还有的考生平静地收拾文具,眼神中既有释然,也有对未来的坚定。
夕阳西下,黄河的水面泛起金色的涟漪,像一条流动的金色绸缎,李明走出考场时,看见父亲正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攥着一束刚摘的野花,花瓣上还带着露珠,父子俩相视一笑,所有的焦虑与压力都在此刻烟消云散,父亲粗糙的手掌拍了拍李明的肩膀,没有多问一句考得如何,只是说:"走,回家喝碗你妈炖的汤。"这一刻,高考的成败似乎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并肩奋斗的岁月,是这份血脉相连的亲情。
或许这就是河津高考最动人的模样——它残酷地筛选着人生,却也温柔地守护着每个奋斗的身影,就像这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她见证过无数个李明这样的少年,从懵懂孩童长成挺拔青年,用青春的汗水浇灌梦想,用坚定的脚步丈量未来,无论结果如何,这段为梦想拼尽全力的时光,都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激励着他们在人生的考场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