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临川一中2013高考,临川一中2013高考红榜

教育 2小时前 706

临川一中2013高考,临川一中2013高考红榜

2013:汗水浇灌的青春岁月

临川一中的2013届高三教学楼,至今仍弥漫着那年夏日的独特气息,清晨五点半的走廊里,整齐划一的翻书声如春蚕食桑,沙沙作响;晚十点的教室里,荧光棒在夜色中连成璀璨星河,映照着少年们伏案的剪影,这座矗立抚河之畔的百年学府,在2013年的夏天,再次向全国展现了其深厚的教育底蕴——当高考成绩放榜的那天,红榜从教学楼一楼一直延伸至操场围墙,"清华北大录取率"的数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那些数字背后鲜活的奋斗故事,比任何荣誉都更加动人心弦。

晨曦中的"追梦人"

王晓峰至今仍清晰记得2012年那个蝉鸣聒噪的暑假,作为临川一中"火箭班"的学子,他的暑假作业摞起来几乎与课桌齐平,数学老师布置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每一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每天清晨五点四十,宿舍楼的铁门准时开启,宛如一道闸门释放出朝气蓬勃的"追梦人"——学生们怀抱书本冲向操场,边跑边背诵单词,清朗的声音惊醒了枝头的晨雀,王晓峰的英语笔记本上,从A到Z的单词表已被翻得起了毛边,页脚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熟词僻义、固定搭配,甚至还有老师补充的美式发音音标。

那时的食堂早餐永远排着蜿蜒的长队,却听不到一句抱怨,同学们端着粥碗,站在走廊里演算数学题,油条的温度尚存,草稿纸上已布满复杂的函数图像,班主任陈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你们现在吃的苦,都是将来选择人生的底气。"这句话被郑重地写在黑板右上角,旁边贴着醒目的倒计时牌,数字从300天开始一天天递减,像精准的钟摆,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星夜下的"不灭灯"

李萌的座位在靠窗第三排,课桌上永远覆盖着五颜六色的便利贴:粉色的是语文古诗文,蓝色的是英语作文模板,黄色的是化学方程式,而最显眼的则是一张写着"想去北京看故宫的雪"的白色便签,作为班里的"文艺委员",她不得不暂时搁置写诗的爱好,唯一的创作是将历史知识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鸦片战争1840,南京条约割香港..."每天深夜十点半,宿舍准时熄灯,她便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刷政治选择题,光柱中飞舞的尘埃,仿佛是她破碎又重组的梦想碎片。

临川一中2013高考,临川一中2013高考红榜

有一次模拟考失利,她趴在桌上默默啜泣,班长悄悄递来一张纸条:"记得我们约好的吗?要一起去看天安门升旗。"那天晚上,整个宿舍的女生都围拢过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便利贴上写下鼓励的话语,将她的书桌变成了一面"能量墙",每当学不下去时,她就会凝视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仿佛能听见姐妹们爽朗的笑声在耳边回荡。

考场外的"守护者"

高考那两天,临川一中周边的街道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家长们撑着伞站在警戒线外,手中紧握着保温桶和水果篮,宛如一群守望麦田的农夫,王晓峰的妈妈特意穿上红色旗袍,寓意"旗开得胜",凌晨四点就起来精心熬制银耳莲子汤;李萌的爸爸专程从老家赶来,手里攥着一串风干的荔枝,说这是她童年最爱的味道。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陈老师站在走廊里,给每个学生发了一颗水果糖。"甜吗?"他笑着问道,含着糖果的同学们,眼泪却不争气地夺眶而出,三年前,这群懵懂的少年还曾因思念家乡而偷偷落泪,如今却要各自奔赴人生的新征程,王晓峰记得,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他和同学们将试卷抛向天空,阳光透过试卷的缝隙,在他们脸上洒下细碎的光斑,恰似三年前他们第一次踏入校门时的模样。

盛夏的"收获季"

2013年的盛夏,王晓峰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李萌则如愿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他们所在的班级42名同学,全部超过一本线,当红榜张贴出来的那天,陈老师站在榜前,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痕,后来王晓峰回校探望老师,发现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届届学生的合影,其中2013届的那张,每个人都笑得格外灿烂,背景是教学楼前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樟树,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庇护着无数个奋斗的日夜。

如今的临川一中,教学楼虽已翻新,但清晨的琅琅读书声依然准时响起,2013届的毕业生们散落在祖国各地:有人成为工程师,有人成为人民教师,还有人像李萌一样,仍在追逐文字的梦想,但无论走得多远,他们永远铭记那个盛夏,记得汗水浸透的校服,记得深夜里那盏不灭的灯,记得彼此许下的"要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的诺言。

临川一中的2013,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一群用青春书写的生动传奇,那些在晨曦中奔跑的身影,在星夜里亮着的灯光,在考场上紧握的笔尖,都化作了岁月中最珍贵的印记,就像奔腾不息的抚河水,永远向前,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也带着无数少年的梦想,流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异地高考最新消息,异地高考最新消息新闻
« 上一篇 2小时前
2012年高考语文答案,2012年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