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地点,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地点在哪
《一张准考证的归途》
凌晨五点的城市还在沉睡,陈建国已经骑着他那辆叮当作响的旧自行车穿行在晨雾里,车筐里装着用防雨布仔细裹着的打印店营业执照,后座上绑着的"便民打印"灯箱在朦胧的晨光中若隐若现,这是他十五年的营生,今天却格外不同——他要赶往城西的老年大学,为那里的特殊考生打印成人高考准考证。
"陈师傅,可算把您盼来了!"老年大学管理员李老师早早在门口等候,手里攥着一沓写满考生信息的纸条,纸张边缘已经被摩挲得起了毛边。"今年有位特殊考生,张建军大爷,七十六岁高龄,眼神不比从前,您得多费些心。"
陈建国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他从工具箱里取出最厚实的280g铜版纸,这张特殊的准考证,他决定用最精细的1200dpi打印模式,在油墨与纸张交织的气息中,他凝视着屏幕上"张建军,考点:第三中学,考场:301"的字样,突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己高考时的准考证——同样是这张薄纸,当时却重如千钧,承载着一个农村青年改变命运的全部希望。
"陈师傅,您看这样行吗?"李老师指着屏幕问道,"张大爷总怕把考场记错,您能不能在准考证背面手绘个简易路线图?"
陈建国愣了一下,随即调出地图软件,将从老年大学到第三中学的详细路线图——包括换乘的公交班次、步行距离、路口红绿灯时长,甚至无障碍通道的位置都仔细标注在准考证背面,李老师连忙摆手:"这怎么行,准考证上不能写东西。"
"我另抄一张给他。"陈建国从抽屉里摸出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给无数考生写过"温馨提示"的本子,扉页上还留着去年暴雨天的墨迹,笔尖划过纸面时,他想起那个在考场门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女孩——准考证忘在家里,父亲在外地打工,是他骑着电动车在四十分钟内往返取回,赶在开考前五分钟将准考证交到她颤抖的手中。
第三中学的考场门口,已经排起蜿蜒的长队,陈建国将准考证递给张大爷时,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抚过纸面:"当年我爹送我赶考,也是这样把准考证叠了三层放在贴胸口的地方。"老人从布袋里掏出用橡皮筋缠着镜腿的老花镜,镜片上还留着淡淡的划痕,"您看这打印的字,比我孙子游戏里的高清角色还清楚。"
开考铃声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入考场,陈建国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那棵见证无数春秋的梧桐树下,看着那些年轻或不再年轻的背影,突然,他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去年那个女孩,这次她胸前别着志愿者证,正细心地帮考生检查准考证,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稀世珍宝。
"陈师傅!"女孩看见他,小跑过来递上一瓶温热的矿泉水,"我考上了,教育学院!老师说成人高考不只是拿文凭,是给人生多开一扇窗。"她指着自己胸前的志愿者证,"现在我想帮别人推开这扇窗。"
午后的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准考证的"考生须知"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建国突然明白,自己经手的哪里只是一张纸——那些被汗浸湿的边缘,被反复摩挲的折痕,承载着多少人的"归途":从轰鸣的工厂回到安静的课堂,从泥泞的田间回到整洁的书桌,从迷茫的中年回到热爱的梦想。
暮色渐浓时,陈建国收起灯箱,车筐里那张特殊的准考证被压在最下面,背面用蓝色圆珠笔写着:"第三中学西门进,左转第三栋楼,301教室在二楼东头,卫生间在走廊尽头",他想起张大爷临走时说的话:"这纸啊,比我们当年用毛笔写的喜帖还金贵,上面印着的是第二春。"
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陈建国的自行车在晚风中发出轻快的声响,他知道明天还会有新的准考证需要打印,但每一张纸上,都会带着这个清晨的温度——那是无数人奔赴未来的勇气,也是这座城市最温柔的底色,在车筐最深处,那张特殊的准考证背面,还多了一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这行字,陈建国知道,是写给自己,也是写给所有追梦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