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语文高考作文,宁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大漠深处的笔尖》
当黄河的涛声在耳畔激荡,当贺兰山的岩画在眼前凝视千年风霜,当西夏的楔形文字在纸页间悄然苏醒,我总会想起那个被沙枣花香浸透的夏天,那年,我作为支教老师,踏入了宁夏中卫一所坐落在大漠边缘的乡村中学,课桌是由旧木板拼接而成的,黑板坑洼不平,仿佛承载着无数个春秋的粉笔灰与孩子们的梦想,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比贺兰山顶璀璨的星空更加明亮,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远方的向往。
作文课上,我让孩子们以"我的家乡"为题,一个叫马小燕的女孩始终低着头,手指不安地绞着洗得发白的衣角,轻声说道:"老师,我们这里除了连绵的沙丘就是戈壁滩,有什么好写的呢?"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迷茫,仿佛这片土地在她眼中只剩下单调的色彩,为了让她和同学们找到家乡的"美",我决定带他们走出教室,去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灵魂,我们一同漫步在沙湖的芦苇荡,看水鸟掠过水面,在碧波与黄沙的交界处划出优美的弧线;我们静候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看夕阳将天边的云彩染成绚烂的锦缎,然后沉入沙海的怀抱;我们更在黄河岸边,那些被风沙磨砺得粗糙却异常坚韧的沙枣树下驻足,马小燕默默捡起一粒从枝头掉落的沙枣,那深褐色的果实皱缩着,却似乎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她忽然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顿悟的光芒:"老师,沙枣花那么小,不起眼,可它的香味却能飘得好远好远,就像我们村口那个放羊的老阿訇,他不会说普通话,可他会讲好多好多古老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这沙枣香,能把整个村子的人都聚在一起。"
那天下午,当马小燕再次提笔时,文字仿佛有了生命,她的作文里第一次弥漫开沙枣花的香气,她写道:"老阿訇的故事像沙枣树的根,深深扎在贫瘠的沙地里,看不见,却把整个村庄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让我们的家乡不再孤单。"后来,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被刊登在县里的报纸上,当马小燕捧着那张带着油墨香的报纸,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般跑过操场时,恰好一阵风吹过,沙枣花纷纷扬扬地落了她一头,肩上,那细碎的花瓣,像撒了一把闪亮的星星,映着她红扑扑的笑脸。
在宁夏,写作从来不是象牙塔里孤芳自赏的文字游戏,它是从沙海中顽强生长出来的骆驼刺,根系深扎,不畏干旱;它是戈壁石缝间悄然绽放的沙米花,虽小却坚韧,用生命装点荒凉;它是黄河水年复一年滋养出的沙枣树,在贫瘠中孕育出芬芳与希望,我认识一位回族老作家,他的一生都在书写黄河边的村庄与人民的喜怒哀乐,他的书桌上,永远摆着一枚温润的黄河石,石头上被水流冲刷出的天然纹路,深邃而粗犷,像极了西北大地上的沟壑与脉络,他常说:"文字要像黄河水,看似裹挟着泥沙,浑浊不清,却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滤出最纯净、最动人的故事。"
去年冬天,我再次回到那所承载着我无数记忆的乡村中学,马小燕已经毕业留校,成了一名小学老师,她在教室后面精心开辟了一个小小的"作文角",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习作,题目质朴却充满诗意:《风中的炊烟》、《爷爷的羊皮袄》、《雪地上的脚印》……她没有让孩子们用粉笔,而是教他们用手指蘸着清水在黑板上写字,那些水迹很快会蒸发消失,但文字留在孩子们心中的痕迹,却像贺兰山上历经千年风雨的岩画一样,永恒而深刻。
宁夏的写作,从来不是独舞,它是黄河与沙漠的深情对话,是汉族与回族文化的和谐共鸣,是古老岩画的斑驳与现代诗歌的激昂相互交织,每一个标点符号,似乎都带着沙枣花的馥郁芬芳;每一句话语,都回荡着黄河水的雄浑涛声,当孩子们在作文里骄傲地写下:"我想让世界知道,我们的沙漠里,不仅有无边的黄沙,更长着会讲故事的沙枣树"时,我深切地体会到,这就是写作最本真、最伟大的意义——让沉默的土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我站在巍峨的贺兰山下,望着远处如巨龙般蜿蜒的黄河,耳畔仿佛又响起马小燕教孩子们说的那句话:"文字是风,能把我们的故事,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是的,当大漠深处的笔尖开始深情书写,当沙枣花的香气随着文字飘出山谷,整个世界都会听见,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最动人的心跳与最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