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语文高考作文,河北省语文高考作文2025
墨痕深处见风骨
驻足河北博物馆的恒温展柜前,我的目光被那枚汉代简牍牢牢吸附,两千载岁月在青黄相间的竹简上沉淀为深褐色的墨痕,蚕头燕尾的笔触间,依稀可辨书吏悬腕运指的力道,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文人"敬事而信"的精神脉动,这让我想起今年河北高考作文题中"墨与笔"的深刻隐喻——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击出千万字时,可曾想过每一笔都该承载怎样的精神重量?
笔是思想的犁铧,墨是文化的甘泉,在正定古城的隆兴寺内,宋代匠人以斧凿为笔,在石经幢上刻下《心经》,那些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遒劲的字迹,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信仰的磅礴力量,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河北梆子《大登殿》中那穿云裂石的"金牌召银牌宣",老艺人的唱腔里不仅藏着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更凝结着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文字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精神的载体,恰如赵州桥的桥墩,以坚实的臂膀承载着千年的车马与人伦烟火。
数字时代的墨痕正在发生奇妙的嬗变,在雄安新区的数字城市展厅,全息投影技术让古籍中的《水经注》文字挣脱纸面束缚,化作立体流动的滹沱河水波,在虚拟空间中诉说着古往今来,河北科技大学教授团队用AI修复《畿辅通志》的故事更令人动容,当斑驳的古籍文字在屏幕上重新焕发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新墨旧痕的交融,恰似正定古城的砖墙,既保留着唐代的夯土层肌理,又生长出当代的琉璃瓦新韵。
写作的本质是精神的精雕细琢,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乾隆帝命人抄录《四库全书》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那些抄写者在油灯下伏案的背影,诠释着"敬惜字纸"的千年深意,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再手抄典籍,但在写作时仍需保持这份虔诚,就像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每个字都要经过千锤百炼,当我们在作文纸上写下第一个字时,就应当意识到这是在为自己立言,为时代存照。
墨痕的深浅,丈量着精神的厚度,从易水河畔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千古绝唱,到西柏坡"进京赶考"的铿锵誓言,燕赵大地的文人墨客用笔墨书写着气节与担当,今天的我们,更应当让文字成为照见时代的明镜,在键盘上敲击出有温度、有力量的篇章,就像太行山上的青松,根系深扎在文化的沃土,枝叶却要伸向未来的天空。
离开展柜时,夕阳正好斜照在简牍的"仁"字上,那笔画的顿挫之间,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无数文人用生命书写的史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笔为舟,以墨为帆,在文化的长河中打捞精神的珍珠,当高考作文的最后一个句号落下时,愿我们都能留下值得回味的墨痕——那是青春对时代的深情回答,也是生命对精神的永恒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