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高考2017,孝感高考2025喜报
《槐荫下的答卷》
2017年的夏天,孝感的暑气如蒸笼般将整个小城笼罩,连绵的蝉鸣漫过青灰色的屋檐,在闷热的空气里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老槐树的浓荫下,陈建国坐在吱呀作响的竹椅上,一遍遍摩挲着那张被汗水浸得微皱的准考证,纸页边缘已泛起陈旧的黄,像他鬓角悄然滋生的白发,在六月的阳光下,折射出细碎而坚韧的光,距离高考还有七天,这是他的儿子,陈默,第三次走进这座被当地人敬畏地称为“高考工厂”的孝感高中。
槐树下的承诺
时光倒流回1997年,同样的蝉鸣,同样的槐树,那年夏天,他和妻子并肩蹲在村口那棵虬枝盘曲的老槐树下,屏息凝神,听着村长用乡音高声念出红榜上的名字。“陈建国!”这三个字,如一道惊雷,劈开了鄂北平原的沉寂与贫瘠,他攥着那张被汗水浸湿又晒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看着妻子眼中闪烁的泪光,那泪光里,映照着一个家族乃至整个村庄沉甸甸的希望。
命运总爱在希望的最高处,投下阴影,父亲在送他上学的路上不慎摔断了腿,那笔本该承载梦想的学费,瞬间化作了医院刺眼的账单,命运的齿轮无情转动,在陈默呱呱坠地那年,父亲已病入膏肓,临终前,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攥着陈建国的手腕,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嘱托:“建国……你得让娃读书,读出去……就像当年你读出去一样……”那声音微弱,却如烙印,刻进了陈建国的骨血。
从那天起,陈建国的世界便被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照亮,无论寒暑,凌晨四点的微光准时亮起,灯下是他佝偻的身影和儿子沙沙的写字声,他用无数个这样的清晨,换来陈默稳居年级前十的成绩,他指尖滑过藏在胸口的存折,薄薄的纸片上,记录着他这些年开拖拉机、打零工,省吃俭用攒下的三万块钱,这不仅是钱,这是他为儿子准备的、奔赴人生战场的最后一批“军粮”。
教室里的倒计时
孝感高中的教室里,空气中弥漫着粉笔灰与青春荷尔蒙混合的独特气息,墙上鲜红的倒计时牌,数字一天天被划去,像一张张被撕去的日历,催促着每一个人,陈默的笔尖在厚厚的习题集上划出沙沙的声响,像春蚕在无声地啃食桑叶,也像时光在寂静中流逝。
他的同桌林晓晓,是个安静的女孩,她总会趁着陈默转身的间隙,悄悄在他桌上放一颗包装朴素的水果糖,那糖,是她从县城探亲时带回的唯一甜味,也是在这片名为“战场”的紧张氛围里,为数不多的慰藉。
“你爸又给你送饭了?”林晓晓用笔尖轻点窗外,陈默抬头,望见那个熟悉的、有些佝偻的身影正将一个沉甸甸的保温桶递给门卫,父亲的蓝布褂子后背,早已洇出一块深色的汗渍,像一幅地图,标注着他奔波的轨迹,每次,父亲都只会这样说一句,声音不大,却足以穿透嘈杂:“娃,爸在门口,你安心考。”
班主任张老师常说:“这里是战场,不是家。”可陈默知道,战场之外,父亲用一种更沉默、更坚韧的方式在为他战斗,他记得有天深夜被噩梦惊醒,看见父亲正就着昏黄的灯光,用一根粗针和一卷白线,笨拙地缝补着他磨破的校服领口,那针脚歪歪扭扭,像极了当年母亲在油灯下为他缝补的样子,一针一线,都缝进了无言的爱。
暴雨中的坚守
高考前三天的傍晚,天色骤然阴沉,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砸落,顷刻间便织成一片白茫茫的雨幕,陈默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望着校门的方向,心中一阵酸楚,雨中,父亲撑着一把早已褪色的旧伞,像一尊固执的雕塑,一动不动地站在传达室的屋檐下,雨水顺着他的裤脚肆意流淌,在他脚边积成一个小小的水洼,倒映出他模糊而坚定的身影。
“爸,你回去吧!别淋坏了!”陈默隔着雨幕大声喊道,父亲闻声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慌乱,仿佛自己的坚守被儿子发现了,他随即又用力摆摆手,示意他回教室,嘴里含糊地重复着:“没事……你……你安心考。”
那天晚上,陈默在作文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的父亲是棵老槐树,站在我必经的路口,用沉默的枝叶,为我遮风挡雨,也挡住了整个世界的喧嚣。”
铃响后的释然
考试结束的铃声终于响起,那声音清脆而悠长,宣告着一场漫长战役的终结,陈默走出考场,刺眼的阳光让他微微眯起了眼,他看见父亲正弯着腰,小心翼翼地从地上捡起被风吹走的草帽,六月的阳光,慷慨地洒在他那双布满老茧、指节粗大的手上,像照在一块历经风霜的树皮上,粗糙,却充满了力量。
那一刻,陈默突然醍醐灌顶,他一直以为,高考是他一个人的战斗,但直到这一刻他才明白,那支笔,那张纸,那个考场,背后站着的是父亲半生的托举与守望,这场战斗,他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成绩公布那天,红色的喜报上,“陈默,647分”的字样格外醒目,他被武汉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陈默抱着父亲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父亲身上熟悉的汗味和泥土气息,是他心中最安心的味道,父亲笑着,眼角的皱纹里却淌下滚烫的泪,那泪水里,有欣慰,有释然,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爸,我以后要当医生,像您当年照顾爷爷那样,去照顾更多的人。”陈默轻声说,陈建国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背,老槐树的浓荫温柔地笼罩着他们,像一张用爱织成的、最温暖的网。
多年后,陈默已成为孝感中心医院一名干练的主治医师,他总喜欢在值班的间隙,走到窗前,眺望远方那片熟悉的槐树林,那里,有父亲沉默如山的守望,有自己滚烫无悔的青春,更有无数个像他一样,从这片土地出发,走向远方的梦想,2017年的夏天,那场考试,那张答卷,早已超越了分数的意义,它是一代人用坚韧、汗水与无言的爱,共同书写的一曲传承与未来的,最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