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江苏2017高考状元,江苏2017高考状元是谁

教育 2小时前 656

当分数褪去,谁在定义真正的优秀?

2017年的盛夏,江苏高考成绩揭晓的刹那,一个名字——李润珉,伴随着420分的总分(江苏高考原始分满分480分),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作为当年的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他的故事被媒体反复打磨、精心呈现:出身教师世家、自幼品学兼优、钢琴十级、热爱阅读、从容淡定……这份近乎完美的履历,仿佛为“状元”二字镀上了一层不容置疑的金色光环,当聚光灯的热度逐渐消散,喧嚣归于沉寂,我们或许更该进行一场深刻的追问:在分数这条千军万马竞相争渡的独木桥上摘得桂冠的少年,其背后究竟承载了怎样沉重而又炽热的期待?当“状元”的光环最终褪色,谁又在执笔,定义这个时代真正的优秀?

李润珉的故事,绝非孤例,在江苏这片教育竞争堪称“白热化”的土地上,“状元”的头衔,从来都不只是个人荣誉的简单象征,它更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集体的焦虑与希望,他的父母是教师,这意味着他从呱呱坠地起,便浸润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宏大叙事里,比同龄人更早地领悟了“奋斗”二字的千钧之重,媒体报道中,“从不熬夜刷题”、“偏爱历史典籍”、“钢琴十级”等细节,被精心塑造成“学霸不呆板”的完美范本——仿佛在向全社会宣告:真正的状元,既能轻松驾驭分数的冰河,又能徜徉在诗意的暖阳下,这种“全能人设”的精心构建,恰恰暴露了社会对“优秀”的定义是何其狭隘与苛刻:它必须是学业与素质的完美平衡,是理性与感性的和谐交融,是那种“既要……又要……还要”的、不食人间烟火式的理想化身。

光环之下,是被精确量化的青春,是被严格规训的成长,江苏高考的“地狱模式”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考生们需在语数外三门主科之外,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六门中再选两门,在“3+2”的复杂模式下展开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为了这420分,李润珉和无数江苏学子一样,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无数个埋首题海的深夜,经历过模拟考失利后自我怀疑的黑暗时刻,承受着“一分压倒千人”的巨大心理压力,媒体却刻意过滤、淡化了这些充满挣扎与汗水的“不完美”细节,只留下“从容淡定”的标签——仿佛状元的成功是天赋的恩赐,而非奋斗的结晶,这种叙事,无疑是对千万普通考生的隐性伤害:它潜移默化地暗示着,若你不是那个被命运选中的“天选之子”,那么所有的拼搏与坚持,都可能只是徒劳无功的注脚。

更值得深思的是,状元的“光环”,其保鲜期往往只有短短数年,2017年之后,李润珉进入清华大学深造,毕业后选择了一家科技公司从事研发工作,曾经那个万众瞩目的状元,在更广阔、更多元的人生舞台上,其身份标签也逐渐被“职场新人”、“科研工作者”所取代,这并非“星光陨落”,而是人生的必然轨迹——毕竟,高考只是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分数决定了你从哪条跑道起步,却无法预判你最终能抵达何方,社会对状元的过度关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路径依赖”:我们习惯用最直观、最冰冷的分数来衡量价值,却忽略了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起跑线的领先,绝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有人状元毕业后成为顶尖学者,有人投身创业浪潮,也有人选择回归平凡,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而非用世俗意义上的“是否成功”来进行简单粗暴的评判。

李润珉的故事,恰如一面澄澈的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教育的集体焦虑与深切渴望,我们渴望通过高考实现阶层的跃升,却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逐渐遗忘了教育的本质——那应是培养一个完整、独立、丰盈的人,而非一台精密运转的考试机器,当我们在热烈讨论状元的荣耀时,或许更应该将目光投向那些分数之外的、更为珍贵的素养:面对挫折时百折不挠的韧性、独立思考时敢于质疑的勇气、对世界始终怀有的善意与永不枯竭的好奇,这些无法被数字量化、无法被排名定义的品质,才是一个人行走于世间最坚实的铠甲与最锋利的剑。

十年光阴荏苒,或许未来鲜少会有人记得2017年江苏高考状元的姓名,但那个夏天,无数考生为梦想奋笔疾书的身影,那些在题海中依然坚持抬头仰望星空、对生活抱有热爱的瞬间,才是青春最动人的注脚,真正的优秀,从来不是考卷上那个冰冷的数字,而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内心的笃定与向上的力量,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独一无二的模样,这,或许才是“状元”这个符号,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珍视的启示。

上海高考生物卷,上海高考生物卷24年
« 上一篇 2小时前
高考估分2017理综,2017年高考估分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