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泸州状元,2017年泸州高考状元

教育 2小时前 1110

那束照亮山城的微光

2017年的盛夏,泸州的空气中弥漫着两种独特的气息:一是长江水汽浸润的湿润,二是泸州老窖醇厚悠远的酒香,当高考成绩揭晓的消息从泸州高中传出时,整座川南古城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沸腾的火种——名叫李华的少年以712分的佳绩,摘得四川省理科状元的桂冠,这个数字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泸州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也点燃了无数家庭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2017高考泸州状元,2017年泸州高考状元

青瓦教室里的追光者

在泸州高中那栋爬满青藤的教学楼里,李华的座位总是靠窗,窗外,一棵百年黄葛树的枝桠在风中轻轻摇曳,筛下斑驳的光影,班主任王老师至今记忆犹新,这个来自合江县偏远山村的男孩,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坚韧,他总是第一个推开教室的门,最后一个离开,课桌的抽屉里整齐码放着52本错题本,每一本都用不同颜色的笔细致标注着知识点漏洞,扉页上"积跬步至千里"的毛笔字力透纸背,见证着他日复一日的坚持。

高三下学期的模考,李华的成绩一度滑出年级前十,那是他求学路上罕见的低谷,那个晚自习后,他独自坐在黄葛树下,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他摊开的习题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数学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我用了三种方法还是解不出来。"他在日记里写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甘,第二天清晨,当同学们走进教室时,惊讶地发现他的草稿纸上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八种不同的解法,每一种都经过反复推敲,旁边还标注着各种思路的优缺点。

酒香里的成长密码

李华的成长轨迹,深深烙印着这座城市的肌理与温度,父亲是泸州老窖的一名资深酿酒师,母亲则在江边码头做着繁重的搬运工作,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气味是酒糟发酵时散发出的醇香,最清晰的画面是母亲肩上那条被汗水浸透、磨得发白的旧毛巾,家里那台吱呀作响的老旧电风扇,不知疲倦地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夏夜,也见证了他从懵懂少年到全省状蜕变。

"他总说,酒要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发酵才能成为佳酿,学习也一样要反复打磨,急不得。"母亲李秀清眼含泪花地说,高考前夜,她特意蒸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泸州粑粑,里面包着儿子最爱吃的红豆沙馅,父子俩坐在小院里,父亲没有说太多鼓励的话,只是默默给他斟了小半杯刚酿出的新酒,酒液清澈,泛着淡淡的琥珀色。"这酒度数不高,润润喉,就像你平时做题,慢慢来,静下心来,自然就有味道了。"父亲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尽了生活的智慧。

状元光环之外的赤子心

成为状元后,李华平静地拒绝了所有商业代言的邀约,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只是恰好考了分数第一,但我知道,合江中学的教室里,还有更多比我更努力的学子。"整个暑假,他谢绝了各种聚会邀请,回到合江县中学,义务为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习方法,自掏腰包买了50套错题本送给那些需要的同学,鼓励他们不要放弃。

当记者问及未来的规划,这个腼腆的男孩目光投向窗外奔腾不息的长江,眼神坚定:"我想去学物理,将来回来建一座属于我们泸州的科技馆,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能接触到前沿的科技。"他的书桌上,除了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还放着一本泛黄的《泸州科技志》,那是初中时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书页间夹着他从报纸上剪下的"泸州航天梦"的报道,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未来的憧憬。

古城新生的教育注脚

李华的故事,是2017年泸州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那一年,泸州市本科上线率较上年提升了3.2个百分点,更令人欣喜的是,农村考生占比高达58%,教育的阳光正温暖地照耀到每一个角落,市教育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束独特的光,我们的责任就是用心呵护这些光芒,让它们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璀璨星河。"在泸州高中新建的科创中心里,那台崭新的3D打印机旁,摆放着李华当年用过的计算器,上面的按键早已被磨得发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坚持与梦想的故事。

长江依旧东流,黄葛树的年轮又添了新的印记,当暮色中的泸州亮起万家灯火,总有人会想起那个不平凡的夏天,一个少年用笔尖在考卷上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分数,更是一座城市对知识的敬畏、对未来的坚定期许,那束从山城深处升起的微光,正穿透岁月的尘埃,温暖而坚定地照亮着更多追梦人的前行之路,也点亮了泸州教育更加灿烂的明天。

高考艺考辅导,高考艺考辅导班哪个好
« 上一篇 2小时前
2017海南地理高考,2017海南地理高考卷答案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