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5河南高考作文,2015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教育 3小时前 988

《执灯者说》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我总爱凭窗远眺,看街角那盏孤寂的路灯,它于黄昏的薄暮中悄然亮起,橘黄的光晕如温润的宣墨,缓缓漫过斑驳的墙皮,将行人的身影拉得悠长,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我总会想起2015年河南高考的那道作文题——“创新与传承”,思绪也随之飘远,飘向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手持灯火,默默前行的身影。

记忆的指针拨回到那个炎炎夏日,洛阳博物馆的静谧展厅里,我遇见了一位正在修复青铜器的老匠人,他佝偻着背,鼻梁上架着放大镜,手中的刻刀在春秋时期的铜鼎上游走,轻巧而坚定,仿佛一位穿越了三千年的舞者,在与先辈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年轻人,你来看这云雷纹,”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如抚琴般轻轻滑过繁复的纹路,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商代的工匠,在用范铸法浇铸时,每一个转角,每一次弧度,都要精准计算热胀冷缩,如今我们有了3D建模扫描,精度是高了,但刻刀下的敬畏之心,一丝一毫也丢不得。”话音未落,一束阳光恰好从天窗倾泻而下,为他花白的发丝镀上了一层金边,空气中飞舞的铜屑,在光束中闪烁,宛若散落的星辰,璀璨而静谧。

这种在传承中寻求创新的智慧,在中原大地上处处可见,如繁星般熠熠生辉,开封清明上河园内,汴绣传承人飞针走线,将传统针法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一针一线,不仅绣出了《清明上河图》的静态风物,更绣出了市井生活的动态韵律,登封观星台旁,年轻的学者们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的浩大工程与满天星斗一同重现,古老的星图在数字时代重新闪烁,诉说着时间的奥秘,他们,不正是一位位技艺精湛的调色师吗?将传统的朱砂、石青,与创新的科技、观念调和、晕染,最终绘制出一幅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斑斓文化色谱。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安阳殷墟,考古工作者操控着无人机,在低空中航拍测绘,其效率远非昔日人力勘探可比,当面对一片片承载着古老信息的甲骨时,释读的钥匙,依然需要遵循“由形及义”的千年古法,正如那位青铜器修复匠人所说:“3D打印可以复制器物的形貌,却复制不了器物在岁月中沉淀的‘呼吸’与‘体温’。”真正的创新,应当是立于传统的坚实肩膀上,眺望远方更辽阔的风景;它既要根植于历史的深厚土壤,又不能被过往的藩篱所束缚。

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位捏“泥咕咕”的王大爷,他的泥塑造型古朴,神态灵动,总能卖出好价钱,曾有同行劝他:“用模具批量生产,成本降了,利润不就上来了吗?”他总是摆摆手,憨厚地一笑:“机器造的,是死的,规整是规整,可手捏的泥巴里,有人的体温,有手上的劲儿,有活生生的气儿。”后来,他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尝试在传统造型中融入一些卡通元素,让千年古艺以一种更亲切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这种“守正出新”的朴素智慧,不正是对“创新与传承”辩证关系的最好诠释吗?

夜色渐浓,街角的路灯愈发明亮,橘黄的光晕温柔地包裹着这座城市,我忽然间恍然大悟: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位执灯者?我们手中的灯,是祖辈传下的文化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而我们照亮的路,则是我们这代人开拓的未来,当我们在故宫修复院,看到年轻学者用光谱分析技术探寻壁画颜料的千年秘密;在少林寺,目睹武僧们通过直播向世界展示禅武一体的精神风骨;在贾湖遗址,听到考古学家利用DNA技术破解骨笛的音律奥秘时,我们看到的,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永恒密码。

2015河南高考作文,2015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创新与传承,从来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场相得益彰的双人舞,就像那位老匠人修复的铜鼎,它腹部的饕餮纹是传统的,是历史的回响;而它所承载的,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永恒精神,它所见证的,正是这个文明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始终坚守的内核,当我们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传统,以一个开放之姿拥抱创新,就能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的土壤中焕发新生,如同街角的灯光,不仅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着过往的记忆,连接着未来的远方。

远处钟楼的钟声悠扬响起,穿越时空,余音袅袅,我知道,在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中原大地上,还有无数“执灯者”正在前行,他们手中的光,或明或暗,或聚或散,却共同编织成一条璀璨的文明星河,照亮着我们文化自信的壮丽征程,而这,或许就是2015年那道作文题,想要告诉我们的创新与传承的,永恒的答案。

2015河南高考作文,2015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今年高考政治试卷,今年高考政治试卷及答案
« 上一篇 3小时前
江苏高考查询录取,江苏高考查询录取结果时间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