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安高考,高安高考2025喜报

教育 3小时前 1036

一场青春的淬炼与突围

六月的赣江平原,麦浪翻滚如金色的海,蝉鸣声里裹挟着燥热的期盼,高安这座千年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此刻正奔涌着一股特殊的洪流——身着校服的少年们,像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背着装满课本与梦想的行囊,穿过古色古香的巷弄,走向那个决定命运的考场,他们的校服上,或许还沾着母亲清晨煮的艾草香,鞋底或许还粘着故乡的泥土,但眼神里,都燃烧着同一团火:那是改变命运的渴望,是青春最炽热的宣言,是赣江水滋养出的不屈脊梁。

高安的高考,从来不是一场孤立的考试,它是一场牵动全城的集体仪式,是一场希望与传承的盛大叙事,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文峰塔的尖顶,考点外的警戒线外,早已站满了翘首以盼的父母,他们中有人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工装,手心沁着汗;有人提着保温桶,里面装着亲手熬制的鸡汤,氤氲的热气模糊了镜片;有人只是默默地站在梧桐树下,把粗糙的手掌在裤缝上反复摩挲,仿佛这样就能将力量传递给孩子,这些平日里为生计奔波的身影,此刻都化身为最虔诚的守护者,他们的目光追随着走进考场的孩子,仿佛在凝视着整个世界的未来,那目光里有担忧,更有骄傲,如赣江般深沉绵长。

考点内,是另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战场,笔尖划过答题卡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细雨在滋润土地,编织着无声的乐章,高安的学子们,身上带着这座古城特有的烙印——他们或许在赣江边吟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在瑞州书院的斑驳墙影下聆听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或许在田间地头帮过忙后,依然在煤油灯下解完最后一道数学题,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墙上,宛如一座座沉默的山峦,他们不像都市里的孩子那样拥有最优越的备考条件,却有着最坚韧的生命力,就像高安的腐竹,历经千锤百炼,才有了柔中带韧的筋骨;就像瑞州的瓷器,经过高温烧制,才绽放出温润内敛的光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霜。

在这场淬炼中,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英雄,有考生在考前夜高烧不退,母亲用艾草水一遍遍为他擦拭额头,低声哼着童谣,天亮时退了烧,他带着母亲的体温与艾草的清香走进考场,笔尖竟比平时更加稳定,仿佛母亲的叮咛化作了墨水;有考生在考场上突然忘了一篇古文的背诵,他闭上眼,想起父亲在田埂上教他“锄禾日当午”时,额头的汗珠滴在泥土里,滚烫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那些方块字便如赣江的支流,自然而然地汇聚、流淌;还有考生,在最后一门考试结束时,走出考场看到父亲蹲在墙角抽烟,烟蒂落了一地,指缝间被烟熏得发黄,却把省下来的钱买了最新款的辅导书——那一刻,他忽然读懂了父亲沉默的爱,那爱如赣江般深沉,无言却有力。

高考对高安的意义,远不止于分数,它是一座桥梁,让来自乡村的孩子得以跨越阶层的鸿沟,看见更广阔的天地;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这座古城对教育的敬畏与执着,映照出“耕读传家”的古训如何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念,在一代代高安人心中生根发芽,记得去年高安理科状元李明,他来自偏远的杨圩镇,父亲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国道上,母亲是乡村教师,工资微薄却从不吝啬对他的支持,他在采访中说:“我永远记得,母亲带着我去县城中学报名时,背着装满红薯干的布袋,走了二十里路,却把唯一的新书包给了我,那不是书包,是她沉甸甸的期望,是她在贫瘠土地上为我种下的梦想种子。”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响起,少年们放下笔,走出考场,阳光刺眼,他们眯起眼睛,看到警戒线外的父母们突然涌上前,有人递上水杯,杯壁还带着体温;有人一把接过沉甸甸的书包,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有人只是紧紧地拥抱,把脸埋在孩子的肩膀上,肩膀微微颤抖,压抑了三年的泪水终于决堤,那一刻,所有的紧张、焦虑、疲惫,都化作了无声的泪水,那是喜悦的泪,是释然的泪,更是对未来的憧憬,而高安的天空下,赣江依旧奔腾不息,麦浪依旧翻滚如歌,古城的青石板路,静静地见证着这场青春的突围与成长,见证着少年们将稚嫩羽翼,淬炼成可以搏击长空的翅膀。

多年以后,这些孩子或许会散落天涯,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艺术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但他们的记忆深处,永远会珍藏着一个六月的夏天,那时的蝉鸣格外响亮,母亲的手掌格外温暖,父亲的眼神格外坚定,答题卡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饱含希望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他们人生最初的模样,也长成了支撑他们走过风雨的脊梁,而高安的高考,就像古城里那口千年老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让平凡的岁月,从此有了不凡的重量,让每一个奋斗的故事,都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便是高安的青春,一座古城与一群少年的双向奔赴,一场永不落幕的淬炼与突围。

高考黑笔,高考黑笔有什么要求
« 上一篇 3小时前
东光高考,东光高考状元是谁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