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高考么,明天高考么?
明日之阶
当六月的晨光,还羞怯地探出云层,城市已悄然浸入一层薄如蝉翼的寂静里,街道上,偶有早行的车辆碾过昨夜的微雨,轮胎与积水摩擦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谁在时光深处,轻轻翻动着一本厚重的书卷,明天,便是高考——这个字眼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无数个家庭的水面上,漾开一圈圈名为“期盼”与“忐忑”的涟漪,久久不息。
十八岁的少年们而言,高考更像是一道横亘于青春与未来之间的、名为“明日”的阶梯,他们正立于阶下,仰望着那被晨雾温柔笼罩的顶端,心中既有对攀登的无限渴望,亦夹杂着对未知高度的丝丝怯意,这阶梯,并非由冰冷的砖石砌成,而是由无数个日夜的汗水、试卷上晕开的墨迹、演算纸上密密麻麻的红叉,以及父母眼中那片无声的星辰大海,共同浇筑而成,它所承载的,远不止一张决定去向的录取通知书,更是一段名为“奋斗”的青春史诗,那恢弘的终章,正等待着他们亲手谱写。
教室里的空气,仿佛也凝固了,比往日多了几分肃穆,最后一节晚自习,往日的窃窃私语与奋笔疾书,都已沉淀为一种近乎神圣的安静,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时而夹杂一声压抑的轻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墙上,那个鲜红的倒计时牌,数字从“30”一路跋涉至“1”,像一个沉默而公正的裁判,宣告着这场漫长的马拉松即将冲向终点,老师们的脸上,平日的严厉早已被不忍与鼓励所取代,他们一遍遍地叮嘱着注意事项,从准考证的妥善保管到答题卡的规范填涂,事无巨细,仿佛要将三年光阴里的谆谆教诲,悉数浓缩在这最后的几句叮咛里,化作孩子们前行路上的护身符。
窗外的夜色愈发浓稠,将教室里的灯光映照得愈发明亮,仿佛一盏盏不灭的灯塔,那些埋首于书堆的身影,在灯光的勾勒下,显得有些单薄,却又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倔强与孤勇,他们的书包里,塞满了厚重的复习资料,每一页都写满了与知识“交锋”后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痕迹,那是一部无声的奋斗史,桌上那杯早已凉透的茶水,映照着他们专注而略带疲惫的面容,也默默见证了多少个挑灯夜读、与星辰为伴的瞬间,明天,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一场与自我的终极较量,一场为梦想加冕的庄严仪式。
家长们的心情,则如一张被拉满的弓,箭在弦上,既紧张又期待,母亲们早已化身“首席营养师”,在厨房的方寸之间,为“高考餐”注入最真挚的祝福与巧思,一条清蒸鱼,是“年年有余”的期盼;一盘炒时蔬,是“生机盎然”的祝愿;一碗红枣莲子汤,是“早中状元”的吉兆,她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忌讳”的字眼,连说话的声调都放得格外轻柔,生怕一丝一毫的打扰,都会惊扰了孩子那根早已紧绷至极限的神经,父亲们则不善于言辞,他们的爱如山般沉稳,他们默默地检查着文具,将准考证和身份证用防水袋仔细装好,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再用一个坚定的眼神传递着千言万语:别怕,家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而整个社会,在这一刻也仿佛达成了某种无声的默契,考点周边的工地按下了暂停键,车辆自觉绕行,出租车司机们自发地组成“爱心送考车队”,车身贴着绿色的车标,像一片片流动的绿荫,等待着奔赴战场的学子,交警们提前上岗,用标准的指挥手势,为考生开辟出一条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加油”“祝福”的字样,整个国家都在为这场青春的盛宴,献上最诚挚的敬意与祝福,这是一种集体的共鸣,它超越了年龄、职业与身份,共同编织成一张温暖而有力的巨网,将每一个即将踏上考场的少年,温柔地托举。
我们亦不应忘记那些选择“另辟蹊径”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没有挤过那座名为“高考”的独木桥,而是选择了职业教育、艺术道路,或是直接踏入社会打拼,他们的选择同样值得尊重,因为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高考,无疑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终点,更不是价值的唯一标尺,人生的画卷漫长而绚烂,高考只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非全部,真正的成功,在于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在于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样子。
明天,当第一缕阳光慷慨地照进考场,那些少年们将带着家人的期盼、师长的教诲和自己的梦想,从容地拿起笔,他们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份试卷,更是对过往努力的总结,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或许会有紧张,或许会有失误,但重要的是,他们曾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拼尽全力地奔跑过,这段全力以赴的经历本身,就是青春最宝贵的财富。
高考的铃声,终将响起,它既是结束,也是开始,当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无论结果如何,都请给自己一个深情的拥抱,因为你已经战胜了那个曾经犹豫、胆怯、想要放弃的自己,明日之阶,攀登的过程或许布满荆棘,但当你最终站在阶上回望时,会发现那些流过的汗、滴过的泪,都已化作了照亮前路的璀璨星光,而人生的广阔舞台,才刚刚拉开序幕,愿每一个少年,都能不负韶华,不负梦想,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