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陕西2017高考真题,2017年陕西高考真题

教育 6小时前 1090

碑林下的青春答卷

高考结束的铃声在六月的燥热中骤然停歇,我合上语文试卷的瞬间,监考老师轻轻取走了那张写满答案的答题卡,走出考场时,阳光透过教学楼的玻璃窗,在走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竟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正化作无数只振翅的蝴蝶,在盛夏的风里翩跹起舞,带着少年人未尽的思绪,飞向远方。

那年陕西的高考作文题,是"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交流,我在草稿纸上写下"丝路驼铃"四个字时,眼前浮现的不仅是历史课本里泛黄的插图——更有沙漠中蜿蜒的商队,驼铃在风沙中摇响的清脆;敦煌壁画上飞天的飘带,在千年佛光中流转的柔美;还有大雁塔里那些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经卷,墨香中仿佛还藏着僧侣们低低的诵经声,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在考场的紧张氛围中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在我笔尖流淌成文字,落笔时,连笔尖都染上了大漠的风沙与佛国的庄严。

备考的日子里,我曾无数次在学校的阅览室里翻阅《史记》,当读到张骞"凿空"西域的章节时,窗外的玉兰花正在绽放,洁白的花瓣落在泛黄的书页上,那一刻,我尚不明白,这些看似枯燥的历史典故,实则是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文化密码,直到写作文时,才突然领悟到,那些泛黄纸页上的墨迹,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就像大雁塔地宫里珍藏的贝叶经,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来时的路,也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考试结束后的暑假,我特意去了趟西安碑林,站在《开成石经》的展柜前,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石刻文字,依然保持着清晰的笔锋,每一笔都力透石背,仿佛能看见古代学子们秉烛夜读的身影,导游说这些经文是古代学子们的"高考教材",我突然想起考场上奋笔疾书的自己,仿佛与千百年前的学子隔空相望——不同时代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这何尝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那些石刻上的文字,是古人写给未来的信,而我们,正是这封信最虔诚的读者。

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历史专业,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想起考场上写下的那篇作文,文明交流的思考,终于有了延续的载体,大学图书馆里,当我第一次触摸到那些线装古籍时,指尖传来的温度让我想起高考考场上握笔的触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却有着相似的庄重与虔诚,仿佛那些沉睡的文字,在我掌心苏醒,开始讲述属于它们的故事,而我,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多年后回望那场考试,我突然明白,高考更像是一场文化的接力,我们在前人搭建的知识阶梯上攀登,又为后来者铺就前行的道路,就像碑林里那些层层叠叠的石经,每一代人的笔迹都成为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浪花,有的激昂,有的温婉,有的沉稳,但共同汇成了文明的壮阔,而青春答卷上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对文明传承最生动的注脚,它们或许稚嫩,却饱含着最真挚的热忱与向往。

窗外的玉兰花又开了,恍惚间与高考那年盛夏的花影重叠,那些在考场上写下的文字,早已化作生命里最珍贵的印记,提醒着我: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会如何成为文明长河中,那朵永不凋零的浪花——既带着历史的沉淀,又奔涌向未来的海洋,在时光的冲刷下,愈发闪亮。

就快要高考了,就快要高考了的说说
« 上一篇 6小时前
1988年高考人数,1988年高考人数及录取率
下一篇 » 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