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英语全国卷2,2016高考英语全国卷2答案解析
《墨痕深处》
清晨六点的阳光,如同被精心裁剪的金色绸缎,斜斜地切过窗棂,在摊开的英语试卷上投下细碎而温暖的光斑,林默握着笔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监考老师踱步的皮鞋声在空荡的考场里回响,像秒针精准地敲打在每个人紧绷的神经上,这是2016年高考全国卷II的英语考试,而他正对着完形填空题里那个反复出现的"quaint"一词出神,仿佛这个词自带魔力,将他的思绪从眼前的试卷上轻轻抽离。
"这个单词...好像在哪本诗集里见过..."林默的思绪飘回了高三上学期那个氤氲着桂香与湿气的雨夜,他在图书馆僻静的旧书区,偶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英国诗选》,扉页上用褪色的蓝墨水写着一行批注:"quaint,古雅的,像康沃尔郡的渔村,带着咸涩的海风味道与时光的沉静。"那时的他未曾料到,这个偶然记住的单词,竟会在七个月后的考场上,成为悄然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带着他走向一个未曾预料的远方。
听力部分结束的铃声如释重负般响起,林默发现手心已沁出薄汗,微微发凉,阅读理解第三篇讲述的是中国茶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那些熟悉的"dragon well tea"(龙井茶)、"tieguanyin"(铁观音)等词汇,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他想起了祖父那把历经岁月、包浆温润的紫砂壶,想起了老人总在茶香氤氲中说的那句:"茶要沸水才能泡出真味,人要经得起沉浮才能见得了真心。"窗外的阳光正好,他突然彻悟了祖父话里的深意——那些挑灯夜读的孤寂夜晚,那些被红笔划满、如同荆棘丛生的试卷,不都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沸水冲泡,让生命的芬芳得以绽放吗?
语法填空题的语境描写,让林默想起了班主任王老师,那个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眼神温和的中年男人,在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英语课上,出乎意料地没有讲解语法,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缓缓写下:"语言是桥梁,不是围墙。"他指着教室墙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标语,声音沉稳而有力:"学好英语,不是为了逃离这片土地,而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带着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理解。"看着试卷中"一带一路"的语篇,林默心中豁然开朗,老师话语的重量,此刻才真正沉甸甸地落在他心上。
作文要求是给外国友人介绍一个中国节日,林默的笔尖在草稿纸上轻轻划过,沙沙作响,脑海中,春节时母亲包荠菜馄饨的场景清晰浮现:母亲灵巧的手指将翠绿的荠菜包裹进薄面皮中,氤氲的热气里满是家的味道;清明节父亲带他去扫墓,讲述着先辈们的往事,眼神中带着追忆与敬重;端午节奶奶手腕上五彩的丝线,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那是辟邪祈福的古老祝愿,这些带着体温与情感的鲜活记忆,远比任何华丽的模板都更加动人,他突然意识到,所谓文化输出,从来不是生硬的词汇翻译和概念堆砌,而是用真诚的心去分享那些浸润在血脉里的故事与情感,让文化在交流中自然流淌。
当作文的最后一个句号圆满落下,考场里的挂钟指针已悄然滑向十一点四十五,林默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望向窗外,操场上的梧桐树在六月的阳光下投下斑驳陆离的影子,随风摇曳,像极了他无数次在草稿纸上写下的、形态各异的英文字母,那些曾经让他头疼不已的时态变化、复杂从句、固定搭配,此刻都化作了记忆里温暖而深刻的印记,如同树影般交织在他的青春岁月里。
成绩公布那天,当林默在电脑屏幕上看到"138"这个分数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想起了考场上那个灵光乍现的瞬间——当他写下"quaint"对应的"古朴"一词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康沃尔郡那宁静古朴的渔村,看到了旧书页上那抹隽永的蓝墨水,更看到了那个在雨夜与书籍为伴、眼神清澈的自己,原来,生命中看似偶然的邂逅,或许都是命运精心埋下的伏笔,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串联成必然的轨迹,指引方向。
多年后,林默已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完形填空时,总会温柔地提起2016年的那场高考。"语言学习从来不是孤立的机械记忆,"他指着PPT上的例题,眼神中闪烁着热情的光芒,"当你把一个个冰冷的单词放进生活的语境里,它就有了温度,有了故事,有了生命。"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照在他身上,温柔而坚定,像极了那个清晨,照在摊开的英语试卷上,照在一个少年墨痕深处、熠熠生辉的青春里,也照亮了他如今所选择的道路,那场考试,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他人生旅程中,一次温暖的启蒙。